三 结论
危机意识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获取成功的重要思想基础之一,真正理解危机意识,必须坚持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危机意识来源于对现实和实践的科学分析,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不是空想基础上的杞人忧天;其次,危机意识既强调对危险的理性认识,更强调通过正确方法规避风险;再次,危机意识中的危险和机遇既可能来自主体自身的社会实践,也可能是对其他主体经验教训的总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具有的高度的彻底性和深刻的广泛性,加之在中国这么一个人口多、起点低、基础弱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决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只能在实践中摸索,不断进行科学的总结,达到理性自觉。面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次次惊涛骇浪,党的几代领导集体都能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化险为夷,不仅保证改革开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而且不断创新理论体系,丰富自己的执政资源。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共同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正视前进中的压力和挑战,理性应对各种风险的伟大成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面对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难局面,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吹响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创立邓小平理论,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16]这都是对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参考文献:
[1]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657.
[2][3][5][6][7]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9、333、49、90、314.
[3]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4] 胡鞍钢.中国政治经济史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717.
[8][9][11][12][13][14][15]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2、172、320、178、372—382、314、380.
[10]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7.
[16]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