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3、群众文化娱乐活动方式(1)农民主要文化活动方式。当被问及平时空闲时间所从事的文化活动时,频率由高到低的顺序是:看电视,看书、报纸、杂志,打牌,其他活动,如图1所示:
图1 农民文化娱乐活动
可以看出,农民的文化娱乐活动基本集中在“看电视”选项,它可以作为典型变量值体现集中趋势。选择此变量值,目的在于用它来估计或预测变量时所产生的误差最小。对于定类变量“文化娱乐活动”而言,“看电视”出现的频次最多,称为“众值”(Mo)。作为众值的补充,异众比率r=(N-fmo)/N=(468-312)/468=0.33(fmo代表众值频次,下同),因此众值“看电视”可以比较好地掌握信息量,而“阅读”也占据一定比例(19.2%)。调查结论:老区农民群众的文化娱乐形式相对比较单一,文化活动不丰富。
由于市场化的负面影响,适合农民口味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包括影视作品、书籍等非常少,不能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农民的精神文化活动贫乏,除了晚上在家看电视以外,基本上没有别的文化活动,以前农村一项重要文化活动——看电影,由于电视的冲击变的萧条。调查中,老区农民普遍反映适合他们的文化活动太少,除了看电视就是打麻将或打牌,经济条件不宽裕人为节省电费天黑后就上床睡觉。
(2)集体组织的文化活动
在调查样本中,有近九成的人认为如果村里有集体文艺活动,他们会走出家门去看,只有23%的人表示愿意主动参加。村里组织的文艺活动基本是一年一次,甚至几年才组织一次,通常是春节期间才组织。在有限的活动中,年轻人占了主角,因为适合年轻人的活动最多,老年人和小孩只会去观看而不能参加。调查显示,村镇较大的文化活动的频率平均一年还不到一次,使农民共同文化活动的机会非常少。
费孝通先生曾经在其著作《乡土中国》中,专门分析“文字下乡”的可能性、途径和意义,与此处的“文化下乡”具有内在统一性。据《山西青年报》载,全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已经于2007年初在革命老区隆重启动,活动将围绕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集中力量组织开展“十个一百”文化下乡系列活动,包括建立流动书店、建设文化活动室等。这里所谓“文化下乡”不仅是指输送文化生活用品,更重要的是为革命老区农民群众创建文化信息共享性资源。这样,文化下乡就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极为重要的途径。在问及“本地有无文化下乡活动”时,受访村民给出了两种不同的回答:
一方面,关于科技下乡活动,有些地方的几年才搞一次,形式化比较严重。村民讲,科技下乡的资料太少,时间也太短,每次都是听说的比较晚,等赶到后资料就没了,或者人家的活动早就结束了。村民们急需的一些养殖、种植等技术往往不能及时获得。
另一方面,调查显示,在知道有文化下乡活动后,60%的人不愿意去,“觉得没多大用处”。图2充分说明在革命老区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有部分农民对相关政策的敏感度严重不足。1990年以来,老区村容村貌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着实令人鼓舞,但当前老区部分农民群众对文化建设所表现出的漠不关心却令人遗憾。这里仍然要强调,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民增收固然十分重要,但是文化建设绝不能丢。失去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经济建设注定要走弯路,只有将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有机地结合,才能让曾经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重大贡献和牺牲的革命老区尽快改变贫困落后面貌,使这里的人民群众过上富裕生活。因此,应该努力培养农民积极配合、参与文化下乡活动的行动意识。
4、文化投入的现状贫困老区的农民每月用于文化生活的时间大约为15个小时至30个小时,其中用于看电视的时间百分之八十以上;每月用于文化生活的消费为20元左右,主要用于电费和有线电视费用,其他花费很少可忽略不计。以下从文化设施和教育两个方面看贫困老区的文化投入状况。
(1)文化设施
从全国来讲,2005年 对农村文化共投入35.7亿,仅占全国财政对文化总投入比重的26.7%,对城市文化投入比重占46.6%,全国财政直接为农民提供文化服务的乡镇文化站投入经费只有9.4亿元,每个农民只能享受到1.27元。在这种环境下,作为比较贫穷的老区,休闲活动的场所也大大受到限制。在所调查的老区中有66.6%的村子没有自己的文化室,90%的村子没有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即便有文化室的村子,其文化设施大多简陋、陈旧,经费拮据。村里或者不设文化室,或者与民兵、妇联等机构共用一间房子,甚至一张桌子。仅有的文化室缺少相关的设施,也没有专人负责。
在调查中,笔者也见到惟一一个村级的图书馆,在某村的村口有两间房子,挂着图书馆的牌子。但走进里面一看,却是个小卖部,在烟酒架子之下才发现书和光盘,书上落了厚厚一层土说明很久没有人动过了。据图书管理员讲,那些书和光盘都是捐来给老区的,为此,村里专门投资盖了房子用做图书馆。看了看那些书有英语书、数学书,各种时尚杂志等,但这些书与农民相关性却不大,他们真正想看的那些农业技术或与农业相关的种植、养殖书目基本上没有。因为用处不大,所以从当初的设立到现在,没几个人来看过。
(2)教育
在所调查的贫困老区,多数农村文化机构运转困难,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为基层提供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不高。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程度针对农民需要制作的资源很受欢迎,但当地网点太少或因网点工作人员不能提供技术指导,导致工程资源无法使用。老区的学校以及学生较为分散,教师的收入较低,很难留住质量高的教师。往往一所小学里就三两个教师,校长兼主任、老师、后勤等,一个人讲授多门课,几个年级坐在同一个教室上课,这种情况下就很难保障学生们的学习质量了。
5、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执行情况(1)执行现状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执行情况如何呢,75.7%农民认为“很好”和“一般”,仍有极少数的群众认为政策情况执行的不好。如下表所示:
表3农民群众对政策执行状况的评价
政策执行状况 |
频次 |
百分比 |
很 好 |
174 |
37.2 |
一 般 |
180 |
38.5 |
不 好 |
30 |
6.4 |
说不清楚 |
78 |
16.7 |
总 数 |
462 |
100 |
由表3可知,农民群众对老区文化建设政策执行状况的评价有序次之分,是一个定序变量,为求精确并避免信息浪费,采用中位值来体现集中趋势。根据累计频次中位值Md=“一般”; Q25位置=(462+1)/4=115.75,Q25=“很好”;Q75位置=3(462+1)/4=347.25,Q75=“一般”,四分互差Q=“一般-很好”,调查结论:如图所示,受访农民群众普遍认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关政策在当地能够得到较好执行,执行状况介于很好与一般之间,共计占到75.7%。但仍存在个别的村子,其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执行不是很好。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