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培养认同心理。认同是个体将自己与另一对象加以比较,确定相互之间属性基本相同或“完全类似”,从而视为“等同”,感觉相互之间不可分离的心理过程。个人对他人、群体、组织的认同,使个体与这些对象融为一体,休戚相关。认同既是高校保持行为规范整体性的重要机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目标[10] 。因此,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心理认同机制,否则,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就会不明显。一方面,高校要“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11];另一方面,高校既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利用心理认同机制,在领导和教职员工的作风气质方面、专业设置建设方面、有特色的社会实践方面、环境设施方面以及规章制度建设等方面下大力气,使大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增强他们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并上升到行动上的认同层面,使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达到理想的效果。
(五)激发模仿心理。模仿是个体无外在压力条件下,受他人的影响并仿照他人,再现他人的一些外部特征、行为方式及姿态、动作、行动等的一种社会心理行为。作为人的一种天性,模仿不仅是学习的基础,也是模仿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的心理水平正处于接近成熟,但还没有成熟的发展阶段,他们有上进心,要求自主、自强,喜欢模范。榜样是模范的前提和基础。榜样体现了核心价值体系广泛性的要求, 具有极大的群体效仿效应。[12]所以,模范是高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机制。高校榜样有以下几种来源:一是教育管理者。教育管理者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不仅要做传授知识的“经师”,还要做善于育人的“人师”,将做学问和做人的道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力求做到言传身教和身体力行,形成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良好氛围, 通过自身的人格力量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切切实实地在各方面做学生的模范。二是校园内的同学。高校应善于发现、培养和宣传校园内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使大学生群体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三是社会先进典型。先进典型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杰出代表。[13]各行各业、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自觉遵守和践行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六)促进心理和谐。心理和谐是一种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集中表现为人对内协调和对外适应。[14]心理和谐、心理健康能够大大增强社会凝聚力、社会认同感,提高社会的整合程度,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5]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压力特别是就业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情感压力等普遍增大,加上社会阅历比较浅,心理发展并不成熟,不可避免地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既影响了和谐校园的构建,也影响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急需疏导和调节,消除其心理障碍,保证其心理健康,促进其心理和谐。这不仅是大学生形成和谐人格的保障,也是高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保证。我们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16],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促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编委会.现代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
[2]周光礼.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的教育学断想[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
[3]刘毅玮.学生学习心理状态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4).
[4]徐凤姝 等.社会心理的认识与调控[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列宁.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9]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10]孙秀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与社会动员[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11][1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2]姜朝晖.论榜样人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中的功能和作用[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2).
[13]欧阳坚.加强改进先进典型学习宣传工作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求是2007(17).
[14]福建师范大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促进心理和谐 夯实社会和谐基础[N].光明日报,2007-10-10(11).
[15]刘芦梅.心理和谐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J],新疆社会科学,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