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良好的心理机制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价值导向。由于受多元化社会背景的影响, 大学生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倾向:自我化倾向、功利化倾向、实用化倾向。针对这种情况,在高校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机制尤为重要。大学生心理机制的良性发展,促进了其个体积极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荣辱观念的形成,最终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基础和导向。显然, 具体单个大学生良好的心理机制形成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核心目标——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量”上的相关性和“质”上的一致性。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机制的性质直接影响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
(三)良好的心理机制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激励机制。行为科学认为,人的积极性来源于人的需要,需要在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的驱动力。激励机制就是通过一套可达性的目标、先进性的榜样、理性化的制度激励教育主体与客体,实现主体某种需要,以达到调动主客体双方积极性的目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机制,它是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功能发挥作用的最直接因素。运用良好的心理机制,可以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并通过有效的激励满足大学生的需要,从而调动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
(四)良好的心理机制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情感支持。“情绪情感是价值观的构成要素之一,也是价值意识心理水平的表现之一。价值观和价值取向都包含认知、情感、方向性等成分。”[7]作为社会意识系统的本质体现,核心价值体系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最本质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活动的提炼。作为人对客观世界的内部感受和心情的反映,情感是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的直接心理基础,又是核心价值体系运行的润滑剂,还可以弥补政治、法律、科学等手段的缺失与不足。正如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8]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爱的教育应当是整个教育的主旋律。”[9]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机制,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情感之间的统一和互动,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的重点工程。遵循大学生情感心理过程的规律,深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并以高尚、炽热的情感,真心实意地关心、感化、激发、培养他们积极的情感,使他们被感化而行为上向积极方面转化,能缓冲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矛盾,可以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心理认同感。
可见,良好的心理机制能有效地激活人的潜在能力,通过个体的自主选择、自主内化、自主发展、自主评价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质量与效果,是高校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和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功能的根本保证。
三、心理机制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运用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依靠全体大学生,而大学生的行为是由他们的心理来调节和支配的,所以,高校要遵循大学生价值观念生成和发挥作用的心理规律,运用心理机制,激发他们内在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的知、情、意、行,以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
(一)运用心理定势。心理定势是指人们在过去社会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认识当前社会现象起着控制性影响的心理状态,也就是说,前面一个比较强烈的心理活动,对随后进行的心理活动的反映趋势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心理定势能决定和调整人们的知、情、意、行,会影响后来心理活动的方向和趋势。它既可以使人的思维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人们认识社会现象,又可使人的思维容易产生片面的认识,妨碍人们正确地认识和处理问题。心理定势规律对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心理定势规律的利用。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我们可以首先把心理定势规律运用在大学生入学教育中。入学教育作为大学第一课,除了进行形势政策教育、校情校规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活教育、军事训练外,还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荣辱观以及优良传统等教育内容系统而详细地介绍给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不仅可以打破他们已有的传统心理定势,还可以建立新的心理定势,使他们在这些问题上形成有利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心理定势,从而对他们今后的思想和行为发挥指导和制约作用。可见,它是大学生开始重视学习之前的一项准备性活动,更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一个必备环节,其成功与否,决定了后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能否顺利开展。设计良好、准备充分的入学教育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二)重视心理强化。强化是指通过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 奖励或惩罚) , 而使行为得以重复或制止的过程。它是使某种心理品质变得更加牢固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有正强化与负强化之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每一个情景,都能对积极的心理环境起到强化作用。教育者要使大学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致的心理品质得到强化,及时表扬和嘉奖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和行为,可以实现正强化,及时批评和惩罚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和行为,可以实现负强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工作,是强化的有效手段,但仅仅停留在思想教育和一般号召的层面是不够的,还要用评价机制等加以规范化地引导并如实执行,使精神因素变成可见的、可感的、现实的因素。在具体的操作上,教育者应以正强化(奖励)为主,负强化(惩罚)为辅,并将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评先、记功、嘉奖等形式作为发挥强化心理机制的具体途径。
(三)利用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个人的意见并使个人的意见符合群体的要求,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与信念的心理过程。从众心理也是双刃剑:一方面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如果选择的“众”错了,就会造成行为上的偏颇和错误;另一方面,从众又在特定范围内企求一致和协调的特征。从众的前提是实际存在或想象存在的群体压力,它不同于行政行为压力,不具有直接的强制性或威胁性。处在社会化主要阶段的大学生独立性不强,害怕孤独,趋同从众的心理普遍。这种大学生个体对群体的依赖倾向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着很大的影响。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教育者要通过各种校园传播媒体共同营造一种与社会、与时代密切相关,具有校园特色和人文氛围的文化环境,让特定价值观、道德观、群体意向、行为准则等形成一种从众的心理压力,并成为校园内约定俗成的评价是非、约束行为的规范,从而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心理素质、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良好的塑造。大学生个体只有顺从和遵守集体的舆论规范,才能为集体所认可,否则就会被集体排斥。这样,通过从众这一心理机制,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教育,防止了不良心理和行为的扩大和泛滥,使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朝着预期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