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是以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为主要任务的学科。明理、激情、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特点。对于小学生来说,明理、激情、导行需要适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持久集中,对新鲜事物富于浓厚兴趣,思维带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这些生理及心理特点要求我们在思品课堂上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高尚品德的熏陶、高尚行为的感染,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言行。因此,不管是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情感的培养,还是道德行为的指导,都有赖于形象具体的外界信息来刺激,都需要具体鲜明的道德形象、道德榜样作引导。
“外界信息所激起的情绪体验,制约着个体对信息源的可信性和意义的鉴别,影响着个体对信息的接受、加工和‘情绪──认知’结构的建构,并参与心理动力,左右着行为的决策和发动。”[1]可见,信息所激起的情绪体验,对学生的认知、心理、行为影响很大。思品课上,引入电教媒体能寓情于景,以情感人,情理交融,以理激情,知行统一,实现激情→明理→导行的连贯性和渗透性。
一、电教媒体在思品教学中的作用
1、化虚为实。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光听没有真实感。思想品德教材大多以故事为主,一篇课文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德观点。故事的情节很易于制成幻灯片,甚至可以拍成录像片,而形成逼真如实的道德情景、道德现象。课堂上学生如临其境、耳濡目染,容易产生想象、联想,受到良好道德情感的感染和熏陶。
2、化静为动。
思品教材上虽然有很多图,但它只是死板的画面。如果把图的内容制成复合式幻灯片用投影仪打在屏幕上,变成声像并茂、活动变化的画面。学生观看演示时,能使用多种感官感知学习内容,容易引起他们对道德情境、道德形象具体而真切的感知,导致对道德情感的体验,对道德概念的理解,对行为规范的认同,为形成道德概念奠定基础。
3、变抽象为具体。
思想品德课中的道理或观点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经过高度概括的抽象条文,有些道德观点甚至表现得空洞、干巴。电教媒体既以声、像显现道德故事(或事例)的发展变化过程,以事寓理,为学生明理提供事实,又以特写镜头、抽拉叠映等方式,深入浅出地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果关系等,把抽象、空洞的条文化为具体、生动的事例,利于启示学生抓住要点,层层深入地领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提高道德认识。
4、变复杂为简单。
事物的联系是多方面的,事物的过程更是一个复杂曲折的变化过程。电教媒体具有简捷、明快、易懂等特点。它既可以展示正反两个方面的道德现象、道德行为,设疑激思,让学生进行正误对比,做出道德判断;又可以展示道德现象的因果关系,帮助学生认识道德行为的结果与其动机的关系;它还能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提出道德两难问题,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明辩是非, 进行角度换位的心理体验,有利于他们拓展思路,学习探求问题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二、电教媒体在思品教学中的运用
1、在“导入”环节中使用,创设意境,激发兴趣。
“导入”是教学起始环节,也是重要环节。导入新课,应该简洁明快,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小学生的定向能力尚处在较低的层次,他们的注意状态仍然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易被新异的刺激所激活。电教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达到“入境始与亲”,为学生在良好心态下接受教育做好铺垫。教学《要注意交通安全》一课,新授前先放一段录像片:十字路口,车水马龙,交警正在紧张、认真地工作,指挥疏通来往的行人与车辆,提高通行效率,确保交通安全,让学生懂得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再放一段儿童交通事故录像,让学生象小交警一样分析交通事故,谁违反了交通规则?后果怎样?从而使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在学生心中扎下根。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便水到渠成。
2、在讲明道理时使用,学文悟道,以理服人。
明理,即讲授道德知识。学生习得道德知识,形成道德观念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包括观察、判断、联想、推理、感悟等,是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明理在思想品德课中只是一种桥梁,而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知识的启迪,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你所讲的观点,从而改变其观念,影响其行为。这一特点,决定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更要讲究授课艺术。不仅道德观点要讲清,还必须有感染力,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感人,以形动人,以理服人,进而达到教育目的。电教媒体使枯燥的理论化为生动美好的形象,把死板的记忆与独特的思维,创造性的想象相结合,把空洞的说教变成吸引人、鼓舞人和令人心悦诚服的光辉形象,让人的感官得到丰富和满足,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要读书》一课,讲的是高玉宝小时候,家里很穷,父亲给地主打长工,累死累活,病倒在床,全家人吃不饱、穿不暖,没钱供孩子上学读书,高玉宝只好给地主家去放猪。这篇课文的录音,是伴着动人心弦的乐曲,感人至深的语气,讲述的高玉宝“我要读书”的故事。教学录像片则使学生亲眼见到在万恶的旧社会,穷人家的孩子无衣、无食、无家可归 ,四处流浪的悲惨情景;不满十岁的童工干着繁重的体力活,骨瘦如柴,在痛苦和死亡线上挣扎。 此情此景,学生自然会联想到自己今天的幸福生活,和旧社会同龄小朋友相比,真有天壤之别。活生生的事实让他们明白了“知道过去苦,珍惜今日甜”的道理。
3、在激发情感时使用,举例验证,以情促思。
情感是由一定事物引起的主观体验的心理过程。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特点是明理、激情、导行,其中特别强调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不仅道德观念的形成需要情感的参与,而且道德行为的实践也要有情感的参与。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写情境中,便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彻。因而在激发道德情感时,运用电教媒体,通过真实景物再现,举例验证,树立榜样,以情促思,增强学生直觉形象的情绪体验,起到很好的激情作用。教学第八册《英勇的共产党》一文,我设计了这样的开头:首先提问,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是怎么来的?用红笔写上“共产党”三个醒目大字,然后播放电影剪辑《烈火中永生》江竹筠、许云峰等身受敌人种种酷刑,表现出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片断,老师做如下旁白:像他们这样一身正气、英勇不屈的共产党员,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就牺牲了三十多万人,他们的伟大精神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此时,学生个个泪光莹莹,热爱共产党崇敬英雄之情便油然而生。学生的情感与课文产生了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