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政治与法律法学 > 和谐社会视阈下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和谐社会视阈下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来源:互联网 qikanw | 罗竖元 李萍
【分  类】 政治与法律法学
【关 键 词】 和谐社会; 社会工作; 队伍建设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要: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而社会工作是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而现阶段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增强社会工作者的社会认同度;二是提高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三是加快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化步伐;四是提升社会工作者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和谐社会; 社会工作; 队伍建设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论断。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会上,概括了其科学内涵 ,那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和谐社会是社会各个系统之间以及社会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良性运行、协调发展的状态。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长期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有所增长。因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这与社会工作的功能不谋而合,而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为宗旨,运用专业知识、理论和方法,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的专门职业。[①]自社会工作产生以来,在其发展中始终是与不同时期社会问题的出现及解决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要积极引入社会工作独特的专业方法和技巧,创新传统的调节机制有效地化解和预防社会矛盾。在社会矛盾产生的不同阶段,社会工作的介入都能发挥及其重要预防、治疗以及复原的功能,因此,我国社会学和社会工作学的前辈雷洁琼曾经概括性地指出:“任何社会都存在社会问题,都有困难人群,但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家解决困难人群问题的方法不同。在传统社会,人们的困难大多依靠亲属群体的帮助予以解决。在现代社会,社会工作成为专业化的解困救难的手段。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它发挥着解决社会成员的困难、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②]因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而社会工作是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而现阶段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必须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 增强社会工作者的社会认同度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职业,在欧美西方发达国家已成为一种大众熟悉的专门的职业,社会工作与律师、医生并称为三大热门职业,被誉称为“社会工程师”或“社会医生”。而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社会工作刚刚起步。1987年,国家民政部与国家教委等有关部门就社会工作教育进行论证,确认了社会工作的学科地位。1988年,国家教委批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设立社会工作专业,由此,大学开办社会工作专业成为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的起点,这是一条与西方国家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完全不同的道路。由于它启动于学者的努力而不是直接来自于社会的需要,因此至今都未取得格林伍德所说的“社会认可”。但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制度结构的变化已经提出了对社会工作的需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所以尽快使现代社会工作取得社会的认同,是当前发展社会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首先,中国社会工作要取得政府层面的认同。政府在考虑社会工作时,必须注意改变原有的传统看法。社会工作不是行政工作,也不仅仅是救急救贫的一种临时性补救措施,而应把社会工作和乐善好施、扶危济贫、开发人的潜能、维护人的尊严和保障社会公平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把社会工作作为我国社会可持续全面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有效机制。其次,社会工作要取得社会成员的认同。社会成员对社会工作的理解、认可和接纳程度是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不仅能够拓宽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选择范围和志愿人员的选用区域,而且能够拓宽社会工作的经费筹集渠道。事实上,社会工作以社会公正为目标,是社会健康、有效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涉及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利益,但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充分认识社会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对社会工作的认同感是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的前提条件。

  2、提高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

  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专业化的社会分工。在理性主义的指导下,专业化的社会分工可以保障工作的高效率。专业化分工也适用于社会救助工作。当社会工作不是慈善式的活动,也不是管理和政治的附属物时,由专业的服务队伍采用专业化的工作方法,对有需要的社会成员提供有效的服务就是必然的。纵观世界各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国的社会工作正由非专业化向专业化发展,由初步专业化向高度专业化迈进。社会工作专业化是指作为一种职业的社会工作逐步形成价值、理论和技巧相统一的知识体系,培训与教育的规模逐步扩大,层次逐步提高,内部与外部的分工逐步明确,从而更有效地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发展过程。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包括:对当事人的正式干预能力、对特定当事人持续的个案管理能力、传授适应性的日常生活技巧的能力、把当事人与资源联结起来的能力、资源评估和进取性的当事人经纪人能力、服务计划的启动和调节能力、评估保护服务需要的能力、为当事人安排特定服务的能力、对群体正式干预的能力、自我发展和信息传递能力、质量保证的监控能力、职员管理能力、内部文件流通能力、项目实施和单元管理能力、管理组织变迁和外部关系的能力、项目规划、设计和评价能力等等。[③]中国正在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教育和培训,培养和造就越来越多的专业技术人才,促进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特别需要政府在经济和政策上的支持、高等学校在专业教育方面的支持和发达的第三部门或非营利性组织的鼎力合作。

  首先,应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教育事业,解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稀缺的问题,培养一支富有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掌握现代社会工作理论、知识、方法和技巧的专业人才队伍。而且,社会工作教育要实现系列化。这里讲的系列化,主要是指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系列化。当前以及在未来的几年中我们还应继续积极地发展专科与本科教育,积极社会工作硕士生(MSW)培养工作和社会工作博士生(DSW、PHD)的试点培养工作。[④]再次,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并重。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不要为专业而专业,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时不应忽视庞大的实际社会工作者队伍,在提高学历教育质量的同时,要重视与社会工作实务界的沟通,发展实际社会工作者的再培训工作要在政府指导下,依靠社会工作教育机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在岗的各级社区及机构的社工人员和管理者进行系统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通过对实际社会工作者价值观的重塑和实际工作技能的提升,把社会工作专业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到实际社会工作中去。同时在培训中也能密切社会工作教育者与实务工作者的关系,这样有利于理性认识社会工作对社会工作教育提出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梳理我国社会工作的宝贵经验,并把这一经验提升到理论层次,以弥补我国实际社会工作理论不足的缺憾。因此,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规模与我的实际发展的实际状况相适应,且要引导其从片面追求数量的扩张型发展转变到追求质量内涵型发展的轨道上来,在实际培育过程中通过规范社会工作专业的设置,增强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努力提高社会工作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的质量,以使培养的人才规格符合当前中国社会工作的实际需要。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安全与环境学报《安全与环境学报》
《安全与环境学报》(双月刊),于200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主管,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主办的...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伊犁教育学院学报》
本刊1984年创刊,时名为《准噶尔园丁》,为社会科学文艺综合性刊物,不定期,内部发行。1995年更名为《伊犁教育学院学刊》,为综合性双季刊学术刊物。1998年起再更为现刊...
山东英才学院学报《山东英才学院学报》
《山东英才学院学报》(季刊)创刊于2005年,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双百方针”,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教...
上海集邮《上海集邮》
《上海集邮》杂志,于198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1-1039/G8,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百家论谈、...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杂志,于199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21-1397/U,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于199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3-1241/R,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