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本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
日本一直是一个重视本国传统文化的国家,日本在战后至今极力弘扬自己本国的传统价值观念,极力提倡未成年人成为认识日本“大和”的青少年。恪守自己的传统文化价值成了日本公民教育的最重要的特色。虽然日本公民道德教育历经修订,但团体主义、创业精神和生存能力是其永恒的教育主题。
日本虽然极力恪守自己的传统价值观念,但也积极的推进民主改革,强化民主教育。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日本道德教育强调国际教育,培养具有世界性的日本人,提出培养具有民主主义色彩的完善人格。1989年的学习指导要领将中学生道德教育的目标规定为:“确立广阔的视野,加深对我国国土和历史的理解,培养公民的基础教养,以育成作为生存于国际社会的民主和平国家、社会的形成者所应有的公民资质基础。”日本把培养学生成为“面向世界的日本人”作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强调以培养完美的人格为目标,人们应当热爱真理和正义,尊重个人价值,注重劳动与责任,成为富有自主精神、身心健康的国民,使其成为和平国家与社会建设者。
三、中日中学生道德教育内容的比较
1.我国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内容
我国政府一直重视中学生的道德教育,教育内容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而更新。1980年教育部发出《改进和加强中学政治课的意见》,确定初一设《青少年修养》,初二开《政治常识》,初三讲《社会发展简史》;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试用)》规定课程:初中为《公民与法制》、《社会发展常识》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示思想品德课是“为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课程围绕个人、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和社会等方面的关系,整合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文化认同等内容,其中品德是核心。
2005年,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规定,我国中等教育阶段的德育主要内容是:“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开展法制教育,开展青春期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社会公德和劳动技能教育。从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演变看,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中学生道德教育内容的几个趋势:第一,面向实际生活;第二,强化实践能力;第三,增强民族与权力教育;第四,注重文化认同;第五,树立社会主义信念。
2.日本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内容
日本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一直强调对政治、经济与社会现实生活的理解与关心,病随着时代的变化补充新的内容。日本中学生的道德教育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个性教育,突出学生主体。日本教育部门认为,中学生的道德教育要培养积极自学自律的人和能主动适应社会、富有创造性的人。但日本的个性教育不同于西方。正如日本前首相曾根康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说过:“日本要把民主主义、由民主主义的思想和孔子的教导调和起来。”
(二)重视协作精神,突出群体意识。日本人的群体意识很强,他们认为只有群体内部和协统一才能在竞争中取胜,协作精神是一种美德。日本注重团队精神,这种团队精神明显体现在日本道德教育过程中。
( 三) 重视民族传统,善于吸取外来文化。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在吸取本民族文化精髓的同时,借鉴了欧美等国家的道德教育方法,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体制,广泛深入地强化了德育教育目标。
( 四) 重视劳动教育,强调道德实践。在日本的中小学,学校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劳动体验,如种植、木工、修花坛、绿化社区等,并根据不同年龄特征制定相应的劳动计划。
( 五) 重视人生观教育,强调国家利益至上。日本的人生观教育就是使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热爱生命,磨练意志,忠诚于国家,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将民族精神和爱国思想的培养作为德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4]
四、日本中学生道德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通过对比中日中学生的道德教育方法、目标、内容,我们可以得出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中学生道德教育的重心要转移到培养实践能力上来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产生作用。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人的思想道德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的最关键环节是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主体的心里品质,只有在道德主体身上实现这一内化,道德教育才能真正起到收效。这种内化过程,需要一定的社会实践作为这些转化的推动力和“催化剂”。日本道德教育有重视实践的传统。中国则不太重视实践性,方法陈旧,缺乏创意。因此,我们中学生德育必须讲究方式,注重无形的教育;同时还应注重德育环境建设,使得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相得益彰,发挥出环境的育人功能。惟有如此,才能加强德育的渗透力度,推动道德教育途径的多元整合,不断提高青少年的整体素质。
(二)中学生道德教育应该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德育必须根据现实生活中学生个体不同的身心特点,道德状况和道德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满足学生现实生活中合理的道德需求。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德育内容的内化,使学生的主体精神、道德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得到提高,又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规范的自我建构。学校德育除了开设专门的德育课外,还应在其他学科中加强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逐渐提升道德水平,成为既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又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优秀人才。[4]
(三)要坚持对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内容进行继承与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体制、生活水平、社会结构、人们的思想观念,科学技术水平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中学生道德教育内容也要随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更新。我们在对中学生道德教育内容记性继承与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以批判吸收的原则去对待传统与外来道德资源,及时更新道德教育内容。[5]要使德育内容能够与中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接收能力相适应,要更贴近现实生活,要更满足中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四)要重视中学生道德教育的渗透性,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要重视教育中学生的渗透教育,日本中学设有专门的道德课程,其教材和内容主要是关于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范、关于个人的生活态度等等,围绕忠诚、礼仪、勇敢、信义、节俭五方面的美德,以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主要是培养青少年的宽容、责任、诚实、见义勇为、克服困难的毅力等等。这种道德课不是简单的理论说教,而是采用讨论方式,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如对于日常生活,老师常常把它放在课堂上让学生们来参与讨论。这一做法既抓住了教育时机,又让学生们有了深刻的生活感受,能够加深学生对教育内容的理解与消化,实效性非常显著,如同自己的亲身经历一样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