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吸收工运中的优秀分子入党,建立党团基层组织
党的基层组织不仅是党联系党员和群众的桥梁与纽带, 而且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只有让每一个党员都参加党的一个组织, 接受党组织的教育, 并在这个组织里积极开展党组织分配的各项工作, 才能担负起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和团结群众的重要责任,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 就确立了必须建立党的地方和基层组织的原则。党的第一个纲领规定: “凡是有党员五人以上的地方, 应成立委员会”。[8]之后,随着各地党员人数的增加,中共二大时开始设置党的基层组织。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农村、工厂、铁路、矿山、兵营、学校等机关及附近,“凡有党员三人以上至五人均得成立一组”,“各组组织,为本党组织系统,训练党员及党员活动基本单位”。[9] 1923年6月召开的中共三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修正章程》,对党的基层组织做出修改规定:“凡有党员五人至十人均得成立一个小组”。[10] 毛泽东建党思想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重视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党创建时期,毛泽东坚决执行党的决议,非常重视在工人中建立、发展和壮大党团组织,他认为:(一)、建党团的指导思想是积极慎重,“注重找真同志”;(二)、注重党团的组织生活和纪律,要求成员参加组织生活,提出交纳党费是每个党员的基本义务,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等;(三)、针对“一大”时党员清一色都是知识分子的现状,毛泽东在建党团工作中强调扩大工农成分。在这些原则指导下,1921年10月10日,在毛泽东的筹备下,湖南省的共产党支部成立,毛泽东任书记,成员有何叔衡、易礼容等,且支部组了清水溏二十二一处平房作为秘密活动的机关。此后,毛泽东着手在工人中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基层组织。为了接近工人,他脱下长衫,换上粗布短褂,赤脚穿了草鞋,到工人聚集的地方去,同他们做朋友。他先后在第一纱厂、电灯公司、造币厂、黑冶炼厂,以及泥木、缝纫、印刷等行业中吸收一些先进分子入党。如在粤汉路新河站吸收程地广、卢土英等入党,并建立了党小组;在长沙泥木、铅印活版、缝纫、纺织工人中吸收任树德、张汉藩、朱有富、杨福涛等人入党,并在长沙泥水工业中建立了党支部。他两次到安源煤矿了解情况,并于一九二二年二月成立了湖南党组织领导的最早的产业工人党支部———中共安源支部,由李立三任书记。夏曦、郭亮、陈昌、夏明翰、蒋先云、毛泽民、黄静源、杨开慧等优秀革命党人,都是在这个时期入的党。1922年5月,毛泽东和何叔衡在中共湖南支部的基础上还建立了中共湘区委员会,毛泽东任书记。此外,毛泽东建立党团组织的思想还主要表现在积极而又慎重地吸收经过斗争考验的优秀工人分子入党入团。如在安源大罢工胜利后,毛泽东曾再次去安源巡视,指示安源党的组织,应趁罢工胜利后,发展一批党员,将罢工斗争中最优秀的工人吸收到党里来。[11] 后来,安源党团组织迅速发展,到一九二三年就发展了十三个党支部和二十六个团支部,还建立了安源党的地方委员会。由于毛泽东等人的积极工作, 湖南的党员人数从1921年中期的10 人,一年后猛增到123人。陈独秀在“三大”报告中曾谈到:“今年入党的大约有200百人,其中有130个工人”。同时团的组织也迅速发展起来,1923年上半年,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导人的努力下,湘区已有十五个地方团,团员九百九十人。湖南党团组织的建立,使得工人阶级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团结更加竖强,为夺取罢工胜利和巩固罢工成果奠定了组织基础,有力地保证和推动了湖南初期工运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在党创立初期,工运视觉下毛泽东的党建思想和实践,扩大了党在工人运动中的影响和阶级基础,加强了党的思想基础,发展了党的基层组织,还为党培育了一大批优秀工人骨干。这些不仅为党在全国工人运动中领导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基础,还为以后党的建设打下了牢固的基石及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其历史意义和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参考文献:
[1]、[2] 《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档案资料》(1). 中央档案馆. 人民出版社, 1982.3. 第1、2页
[3] 《毛泽东传》 [美]R.特里尔.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第73-75页
[4]《中国共产党关于(奋斗)目标的第一个决议》(英文译稿),《“一大”前后》(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第15页
[5] 《六十年的变迁》 (二) 李六如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178页
[6] 《日出韶山,光照千秋》,在1977年9月6日《人民日报》
[7]、[11]《早年毛泽东———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 李锐.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3年04月第一版.第410、441页
[8]、[9]、[10]《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第4、93-94、1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