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体性教育作为一种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必须采取相应策略,把培育学生主体性作为当前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主体性;培育
主体性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是对传统教育的继承和超越。它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其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主体性教育既保留了传统教育的那些反映规律性的共同特征,又有自己独特鲜明的个性特征,即科学性、民主性、活动性和开放性,对当前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
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是通过培养人来为社会服务的,教育功能的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都离不开培养人,离不开提高和发展人的主体性。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也是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和关键选择。
1.培育学生主体性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的主体作用主要是通过受教育者积极自觉地接受外部教育影响,并主动地把教育要求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品德来表现,这就要求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并始终以主体的姿态把教育要求转变为自己的内在追求。没有这种主体作用,就不能使教育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不坚持主体性原则,“内化”过程就难以完成,思想转化也不可能实现。
2.培育学生主体性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前提
“以人为本”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最根本的标志就是“以学生为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彻底纠正“人的缺位”状况。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角度来讲,就是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给他们平等、自由的参与机会,让他们充分地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思想、能力、个性全面发展。这正如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学会生存》报告中所指出的:“如果任何教育体系只为持消极态度的人们服务;如果任何改革不能引起学习者积极地亲自参加活动,那么,这种教育充其量只能取得微小的成功。”
3.培育学生主体性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性的需要
正如前苏联教育学专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只有当受教育者,不是依赖外在力量而靠内在的力最,根据社会需要和自己的需要,主动的调遣和丰富充实自己时,才是教育最大的成功。”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力已成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目标。以教育者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遏止了受教育者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不利于受教育者整体素质的提高,影响了教育落实的实效性。主体性教育打破了教育者对知识和课堂的垄断和权威地位,将受教育者置于自我发展的主体地位,受教育者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理论对现实的思想、政治和道德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将自身发展融入社会生活,在关注社会、关注他人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反思和反省,从而使受教育者从受动的教育客体转化为能动的教育主体。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缺失的表现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中心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毫无主体性可言,学生的人格也很难得以发展、完善。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学目标定位过于片面,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内在需求
1.重知识轻能力
雅思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谁要是把自己单纯地局限于学习和认知上,即使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那他的灵魂也是匮乏而不健全的。”从根本上讲,“两课”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背诵现成的原理和结论,而是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要求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转化成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并用这种思维方法去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相比而言,传统的“两课”课堂教学更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容易忽视学习方法的研究和传授,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实际能力的培养。
2.重智商轻情商
在“两课”教学中,需要结合社会现实状况、历史要求和教学目标的具体需要,融合进对学生心理、情感、意志、习惯、理想、道德、行为、爱好、气质、性格等非智能因素的锻炼与培养,这些非智能因素作为同智商相对的人的必不可缺的根本素质——情商,在人的行为活动中是极其稳定的个性表现和特征。在人的成功中,智能因素所起的作用只占20%,而非智能因素所起的作用则占到了80%。在传统“两课”教学中,比较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和智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非智能因素的有效培养,以及对学生的成人教育、素质教育、实践养成教育,因此,难以使学生形成与个体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相统一的智力、意志力和道德行为能力等。
3.重德育轻美育
真、善、美的有机统一对人的知、情、意有着特殊的完善及统合作用,对人有陶冶性情、开发智力、培养意志和完善人格的特殊作用。在传统“两课”教学中,没有很好地运用美育原则,把硬性理论灌输同软性审美陶冶有机结合起来,将对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认识和鉴赏有机地融入教学中,将枯燥的理论说教变成富有审美趣味的、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发挥、自觉探索和提高的双向互动教育活动。因此,无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鉴别力,更难以增强学生自觉追求美、创造美的意志和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过程过于单一,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1.重教师轻学生
在“两课”教学中,一些老师没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仍然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器,这本身就是一种非道德的物性化德育,缺少人性化的内容。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就要求“两课”教学改变其“目中无人”的情况,重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坚持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确立学生在“两课”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坚定正确的理想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