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政治与法律法学 > 浅谈突发事件应对中的新闻处置
浅谈突发事件应对中的新闻处置
来源:互联网 qikanw | 杨平
【分  类】 政治与法律法学
【关 键 词】 突发事件应对 新闻处置路径 领导干部 舆论引导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2003年春节刚过,广州市便开始出现“非典”恐慌,各种传言充斥街头,并一度引发抢购风。2月11日,广州市卫生局与广东省卫生厅分别召开新闻发布会,以记者提问,官员、专家接受采访的形式,向市民提供了关于“怪病”的相关情况。政府部门的权威信息得以正常发布,街头传言迅速遏制,抢购风嘎然而止。

  与广州相反的是北京,“非典”在北京传播开之后,卫生部和北京市迟迟不发布信息,不向公众解释,一时间,北京乃至全国传言四起,国际舆论形成了对北京不利的环境,百分之九十的报道是负面的,称中国是SARS国家、谎言国家。如此处理突发事件给中国政府的声誉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国务院采取断然措施,由卫生部每天如实向全国和世界发布中国“非典”疫情,并撤换卫生部和北京市政府一把手。

  为迅速扭转被动局面,北京市仅用了三天就迅速成立了北京市防治“非典”联合工作小组新闻中心。北京市的决策者和有关专家,坦诚回答各类尖锐提问,及时澄清种种社会传言,耐心解答人们关心的热点话题。每次新闻发布会,中央电视台都进行现场直播,信息发布空前及时和透明,迅速扭转了境外舆论一边倒的被动局面。

  事实证明,突发事件应对中,新闻处置的作用与地位毋庸置疑。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站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切实提高对新闻处置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新闻处置的能力与水平,牢牢把握舆论引导主动权。 突发事件应对中新闻处置的路径 突发事件应对中如何进行新闻处置?国内外许多专家对此早有宏论。本文仅就突发事件应对中新闻处置的对象和新闻传播方法予以探讨。

  (一)对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齐抓共管传

  如今,媒体铺天盖地,丰富多彩,受众选择媒体的空间更为广大。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职业结构的差异,会形成一个个媒体受众群体。比如,出租车司机特别爱听广播,年轻人主要看网络媒体,公务员爱看新闻联播,如此等等。所以,在突发事件新闻处置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媒体、不同受众的特征与需求进行新闻处置,着力构建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于一体的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

  但是,一些领导干部在突发事件新闻处置中还存许多误区,主要表现为或只重视传统媒体而忽视网络舆论,或根本不上网,或对网络舆论重堵轻疏,或在网络中官话多网络用语少……这些误区,严重影响突发事件的有效化解。

  针对上述误区,笔者以为,要强化各级领导干部新闻处置意识,对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齐抓共管,并且要努力提高领导干部网络舆论引导的水平。

  传统媒体是党和政府舆论引导的主阵地,应该牢牢掌握运用。在突发事件应对中,领导干部要组织传统媒体积极发挥主动设置议题的功能,集中报道政府正在努力解决的事情上,以强大的声音,吸引受众的关注,使舆论和事件走向良性发展。

  而网络媒体作为新兴媒体,它的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更有着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和作用,决不可忽视甚至抵制。尤其是我国是一个网民大国,据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消息表明,中国网民人数已达到3.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25.5%,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试想,3.38个亿的人都在上网,我们的领导不上网,如何引导舆论?如果只重视传统媒体,突发事件发生以后,参加发布会的记者和阅读报刊的人都是有限的。而互联网是一个日头永不落的新闻发布会。因此,突发事件应对中,必须高度重视网络,新闻处置先网上,后纸上。

  如何在发布统一信息、同一个声音说话的同时,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呢?笔者采访了一些有着实践经验的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党员干部,有以下理性认识:一是主动用网、上网,成为网友的朋友;二是第一时间发布事实真相,用主流信息占领网络制高点;三是多用网络用语,少用官方语言。要把政府要说的话和媒体所关注的、公众所关心的这三点紧密结合在一起,三者缺一不可。四是积极正面回应网民各种提问,尤其是偏激的、愤怒的网民,更要及时予以疏导,让网络民意回归平静和理性,从而化解各种分歧和冲突。

  (二)舆论传播科学有序

  在突发事件新闻处置中如何做到舆论传播科学有序?笔者以为有以下路径:

  一是第一时间披露信息。

  目前,有些地方存在信息披露“滞后”,政府行为失当现象。不能否认,因种种原因,不少地方还存在这样的情况:突发事件发生时,相关人员的第一反应是封杀消息外传;而当外界谣传四起时,才迫不得已公开信息。但这时候,民众的质疑和猜测已经满天飞,政府陷入被动,政府的公信力也大打折扣。

  国外学者作过一项实验,受众第一时间接受的信息,要想得到有效清除,至少需要数倍于第一信息的信息量。可见第一信息的重要性。事实上,各级党委、政府掌握了最权威、最全面的资讯,也以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出发点,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手段进行了处置。但最后还是不能让群众满意,甚至造成误解,实在非常可惜。如果不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正面信息,反而要在事后用数倍的力气去解释自己做的好事,岂非本末倒置。更何况在你用数倍信息量澄清的同时,负面消息还在不断地炮制出来。

  传闻止于信息公开。社会学者认为,由于传闻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常常被夸大、扭曲和虚构,而这些夸大的信息给人们造成了一种错觉和恐慌,从而加剧了社会的不安心理。传闻盛行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一个权威的主流的声音。政府信息公开的程度与公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是成正比例的。作为社会管理者,重大信息发布慎重是必要的,但对已经证实并可预见可能危及公众安全的信息,是要尊重事实,抢在第一时间发布的。除非事关国家机密、民族利益及其他特殊情况,第一时间发布突发事件新闻信息永远是政府的第一选择。

  二是建立完善的机制。

  机制是相对固定的、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其本身含有制度的因素,不因组织负责人的变动而随意变动。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新闻发布机制,是突发事件应对中做好新闻处置的制度保障。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机制应该包括几个核心的支撑结构,即应急信息处置机制、境内外舆情收集研判机制、重要信息通报核实机制、信息发布协调机制、发布材料准备机制和媒体管理机制。

  要保证突发事件新闻处置有序顺利开展,就必须建立上述机制。

  三是善于与媒体合作。

  突发事件发生后引起媒体关注,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如何与媒体打交道,已然成为党政干部必须掌握的工作艺术。首先,要视媒体为朋友,始终把媒体当成伙伴。为记者提供真实的信息,向媒体保持信息畅通,尽量满足记者采访要求。其次,快报事实,慎报原因。第一时间报道事实,事件原因不准确时一定要如实申明,等待准确定论出来后再报。一旦错报,无异于自找麻烦。三是大胆地披露问题。重大突发事件追根到底都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当党委政府确实负有行政责任的突发事件发生后,不接受采访,不尊重事实,只会让媒体和公众看到政府心虚,甚至认为是政府故意纵容和长期腐败的结果。因此,领导干部在突发事件新闻处置中要勇于触及矛盾和敏感问题。正所谓对于负面消息,晚说不如早说,别人说不如自己说。最后要讲究新闻处置艺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要学会主动、智慧、及时地说,对于敏感问题不能简单地回避,也不能盲目地应付,以免引起记者反感。要巧妙及时地转移媒体关注的个别焦点,把媒体关注点集中到事件的主要方面,引导舆论向良性发展。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
办理其他业务请联系杂志社。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月刊,于198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2271/R,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杂志,于197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1131/C,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
中国乳业《中国乳业》
《中国乳业》杂志,于198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4768/S,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饲草饲料、...
西南园艺《西南园艺》
《西南园艺》系重庆市果树研究所与重庆市农业局经作处、重庆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等8家单位共同主办的综合性园艺技术类期刊。自1973年创刊(《四川果树》)、1998年更名...
云南大学法律评论《云南大学法律评论》
《云南大学法律评论》(半年刊)创刊于2016年,由云南大学法学院主办,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双百...
科技经济导刊《科技经济导刊》
杂志之家主要从事期刊订阅及增值电信业务中的信息服务业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并非《科技经济导刊》杂志官方网站。电话:0531-58181195/58756379,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济大...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