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另一方面,实践课程运用研讨、体验和感受的方式,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理论的整合与拓展能力,强化其对理论的接受和认同、知行统一,增强思政课实效性。
2.完善备课环节,坚持集体备课
建立严格的集体备课制度作为理论课程专题式教学和实践课程板块式教学的基本保证保证。
首先,整合教学内容,即以教学大纲为基础,以解释社会重大社会现象为出发点,选择教学内容能够体现理论学习要“精”要“管用”的原则要求;其次,结合当前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情况,将选择的内容整合为专题进行有针对性教学。
同时,重点讨论每个教学内容所面临的“为什么”的问题,提高任课教师备课时的理论站位,力争做到备课环节“由深入浅”,授课环节“由浅入深”。针对教学过程中的共同面临的问题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教学案例的选择和课堂教学程序进行集体讨论,充分发挥集体备课人多智广的优势。
3.改变授课方式,重点解决疑惑
授课环节针对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不同特点,分别尝试了不同授课方式。
(1)理论课程教学模式选择
理论课程针对不同的专题,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授课方式:
第一,史论结合方式:通过还原理论产生过程,将已经剥离的感性内容有选择的还原,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的内涵和意义,进而强化理论的说服力。
第二,典型事例的理论归结方式:通过典型事例的设定和描述,为学生渲染一种场景或者描述一个问题的来龙去脉,然后对问题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进行理论归结。例如,美国金融危机中,针对银行高管暴露的问题,许多学者提出要学习中国山西票号大柜的培养方式,最后归结理论是“职业道德”。
第三,珍珠项链模式:针对重大社会现象进行系统的具有完整逻辑体系的解释,通过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进行串联。
(2)实践课程教学模式适用
实践课程教学模式设计以场所划分为基础,结合其他分类方式。从可操作性、资源整合以及资金投入角度考量,思政课实践课程教学应该以课堂实践为主辅之以校园实践,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校外社会实践。同时,对于课堂实践应该根据不同班级同学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组合,即一个班级可以分组进行不同课堂实践。具体模式包括:
课堂实践以探究式、研讨式、案例式为主,具体包括:探究型实践模式、专业渗透实践模式、研讨型实践模式、案例实践模式、亲情沟通实践模式、辩论赛实践模式等。
校园实践以参与和体验类型为主,具体包括:“请进来”实践模式、主题创建实践模式、评价型实践模式、校内专题调研实践模式等。
社会实践以参观和感受为主,具体包括:参观调研、组织专题调研或社会实践参与、开展服务宣传实践、组织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法院庭审旁听等
4.创新考核形式,注重能力考察
思政课考试改革的目的是在原有的注重考查学生知识的层面上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即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因此,思政课考试改革就是要改变重知识考核的结论性考试为重能力考核的评价性考试和诊断性考试。具体而言:理论课程考试分为平时测验和阶段测验,其中平时测验包括书面作业、课前复习提问、课堂讨论以及考勤共同构成,阶段测验由研讨式测验、案例分析式测验以及问题答辩式测验和论文答辩式测验共同构成;而实践课程的考核则根据其涵盖的类型:品德养成型、参与型、体验型、评价型以及引导型活动的不同特点,采用语言描述的方式,即对学生参与实践项目、参与过程给予客观描述,并最终给出操行导语(诊断性描述和建议性导语)、总结性导语及等级评价。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的价值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9%、10%的速度增长,这主要是依靠低技术的工种实现,不同于当年日本经济依靠技术出口实现的增长。另外,由于近几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可以预见高职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将继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就实践层面而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思政课教学模式,能够较好保证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落实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因此,只有探索具有较强实效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坚持理论与实践教学齐头并进,以兴趣为先导,以认同为基础,将思政课教学由单向的知识传授与纯粹的政策说教,转化为长于理论分析、讲究课堂互动、充满生机与活力,且注重实践认知能力培养的教学过程,才能使大学生喜欢上、乐于听被赋予了重要意义的思政课。彻底改变大学生为凑学分、为考勤而被动上课的尴尬局面。从而,才能通过思政课教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大学生自觉接受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具有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进而成为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
就理论层面而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思政课教学模式能够较好促进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所谓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在特定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政治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
[1]客观而言,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中坚力量的高职毕业生政治社会化程度不仅涉及到其个体政治人格和能力、政治文化的延续,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其对现有政治体系的认同与否,即能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国家能否长治久安问题。众所周知,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学校是最为重要的媒介,它通过系统的政治思想教育确立个体的政治价值观念、培养个体的政治态度与情感;进而强化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的好感,同时培养其对政治体系的忠诚与信仰。古今中外,统治阶级无不重视学校这个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无产阶级不但不能例外,而且还需要加强,正如列宁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
[2]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不但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政治社会化最重要媒介(学校)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且他们步入社会前系统接受国家意识形态的最后一环。因此,所以,优化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势必影响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政治思想,进而整合自发形成的政治心理的过程。从而使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政治认知和思辨能力得到提升,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系认同得到增强,进而有助于巩固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注:本文为河北省教育厅2009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SZ090409
参考文献:[1]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