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实践的时代要求来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不断地调整,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更加积极的把教育任务延伸到培养生活技能,延伸到社会交往之中,实现教育内容的具体化、生活化,及时正确的反映并解决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公民教育延伸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缺乏实效性,是因为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存在不够科学的地方。内容上过于强调方向性、政治性,缺乏层次性、情感性;目标过高而不太切合实际,未能靠近受教育者的思想基础,未能跟上现实生活的发展节奏。尤其是在大学阶段,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是要使大学生真正理解、认同并践行思想政治教育所传达的各种理念,内化于其思想观念。因此,我们必须把握大学生的实际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准确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认知特点,转变教育思路,增强教育实效性。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向公民教育的延伸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它既符合适应超越规律这一根本规律的要求的,也符合社会实践发展要求的,同样符合大学生个体认知能力和思想道德结构的发展规律。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实践,是社会正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发展,社会也处在一个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计划经济体制下原本单纯的社会关系日益复杂化,人们的社会角色变换频率越来越快,原来清晰的身份概念越来越模糊,但是,公民这个基本的社会角色却越来越清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民主政治的目标、依法治国的目标、和谐社会的目标,都要求人们具备民主法制意识、权利义务意识、政治意识、主体意识、平等意识、公德意识等现代公民素质,成为一个拥有民主素养和道德品格的现代公民,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中去。这种要求反映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必然的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向公民教育延伸,并以此为突破口更好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关于公民教育的内容,社科院公民教育专家张明澍曾把它概括为五个部分:一是价值观部分,即公民为什么有某些权利,为什么要承担某些义务;二是知识部分,即公民权利义务的内容及公民享受权利、履行义务所直接需要的知识;三是实际技能,即在实际生活的不同环境中,应该如何运用自己的权利,承担自己的义务。比如说,如何与自己选举的代表沟通,如何与行政部门打交道,如何通过合法的渠道保护自己的权利;四是公民应具备的品德;五是公民应了解属于本国所特有的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
我们看到,公民教育的实质是一种符合现代法制社会发展需要,符合现代政治文明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的“价值观教育”,其核心是公民意识的教育,进而引导公民行为,并使其自觉地将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
当然作为一种价值教育活动,公民教育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不可能像知识教育那样在短时间内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尤其是在当前大学生普遍缺乏公民意识和公民行为能力,而高校又普遍没有展开系统的公民教育的情况下,更不可能在短期内达成公民教育这样一个复杂的教育目标,但它的实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也更彰显了它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6:50.
[2] 刘伟.对思想政治教育适应超越规律的释疑[J].桂海论丛.2007.(5):55.
[3]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