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这一任务的主要载体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改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尤为重要。提高教学效果,就要从把握学生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革教学方法入手。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改进
一.引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职院校最重要职能在于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能力包括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其中社会能力包括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流能力、自信心、社会责任心、妥协能力、法律意识、职业道德等;方法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自我控制与管理能力、做决定和计划的能力、评价(自我、他人)的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专业能力就是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及创新等。同时,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职业能力中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都主要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可现在有一部分学生只认识到职业技能的重要性,而对提高自己职业道德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个自然人只有经过职业教育才能成为一个社会所需的职业人,但他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不仅要具备从事此职业所需的技能和与其相应的知识,还要有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行为能力,如人际交往、职业道德、责任感等,这些素质方面的教育和培养的任务就责无旁贷的落在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身上。但现实情况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不高,存在严重的逃课现象,还有部分学生即使坐在课堂上,也不能做到专心致志听讲。认为此课“学与不学没什么两样,只要考试及格就可以了”的学生不占少数,这种现象和观点的存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就目前的现状和面临形势看,原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如何增强教学实效性的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急需改革,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熟悉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高职院校的学生不同于普通高校,学生来源复杂,既有普通高中学生、职业高中学生,也有中专生、中技生和初中生。学生既有通过高考录取的,也有中专和中技生中高连读的,也有初中生直接读五年制一贯制大专的,这样导致学生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层次参差不齐。相对于普通本科高校,高职院校的学生有以下特点:第一,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认识差别很大。有的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为了把自己培养成为政治合格、品德优良、素质全面的人才的需要,是为了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需要,是为了把自己培养成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而有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专业课,在现实中不能直接产生作用,学习这门课是为了拿毕业证,不得已而为之,就厌学。第二,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素质较低,厌学情绪突出,特别是五年一贯制高职学生文化水平更差,他们进入高职院校以后,懒散、浮躁、浪费、厌学日益表现出,并且往往是这部分学生道德素质也差,个人主义思想严重。第三,学生知识结构表现为实用性特点。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选择知识的内容上,常常把将来是否对自己有用作为知识价值取向的导向标,也就是是否将来能给自己带来经济效益为选择标准。专业课有用,认真学,政治思想课无用,无所谓,就不去学。4、学生认识方法上存在偏颇和思想上存在困惑。高职院校学生往往思想活跃,对现实喜欢思考,但是也常常用怀疑的目光观察、探索周围的一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宣传的理论和思想有时也渗透着“评价”、“审视”的心理因素,他们的观点往往很片面。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对象是学生,只有了解学生,洞察学生复杂的内心世界,才能找到通向学生心灵的路,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才能选择适应学生特点的最佳教学方法,才能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了解学生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提。
三.讲好第一堂课是学生入门的关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大学各专业学生必开的课,可是从学生的表现看,他们对这门课的学习热情却不容乐观。作者第一次到一个班上课,问同学们刚拿到这本书的感觉,有个学生说这是一门让睡觉的课,其他同学也积极响应。听到这学期我们要把这本书学完,同学们都惊呆了:“这么厚的一本书,怎么这么快就学完,怎么能学完嘛?”还没有开始学习,就开始产生怕的心理。针对这一实际情况,第一堂课对同学们来说就很重要。如果在第一堂课老师能给学生讲清楚这门课的大致脉络,让学生对这门课有个概括的了解,并且说明白这门课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他们会增加对这本书的兴趣。
要想让同学们产生对这本书的兴趣,讲第一堂课是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哪些内容。沿着时间的推移,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一介绍,并且把他们之间的关系讲清楚。他们虽然形成于不同时期,但是一脉相承的。
第二、为什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传统和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结合在一起,才能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第三、打开目录把整本书的内容作一归纳。其实全书可以分为三部分:1、第一部分主要弄清楚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什么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等。2、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这部分主要详细讲解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强调毛泽东第一次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之路,成功开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以及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初步探索了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3、第三部分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部分是教材的重点。首先讲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基本问题,即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其次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是四位一体的,在四位一体目标中重中之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从而说明是物质决定意识、客观决定主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决定政治、文化等,以及四者之间的关系。再次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内政与外交大环境的问题,主要了解祖国统一构想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最后主要把握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通过上述归纳,能让学生对教材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整体把握,从而为学习这门课做总体的动员和轮廓的勾画,为以后各章内容的具体展开打下基础。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