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增强军事软权力是塑造和维护我军良好形象的形势所趋。在信息时代,军队形象直接关乎国家形象,关乎军事行动的合理性。现代传媒技术把世界连成了一个“地球村”,军队的言行表现,会很快引起广泛关注。
三是军事软权力能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胡锦涛同志提出我军的历史使命是“三个提供一个发挥”,军队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加强军事软权力能为维护世界和平,建设和谐世界做贡献。[15]
2、军事软权力:内涵及资源
笔者认为,军事软权力是指在中国军事外交中为捍卫国家安全与发展利益、维护世界和平和共同发展而进行的军事交流与合作,利用文化等资源而采取的非强制性或柔性手段产生的吸引力和同化力。军事软实力具有双重属性,即有国家和军事属性。
构成建设军事软权力的四大来源:一是中国军事思想和军事文化。我国军事文化包含着和平、合作、和谐、共同安全等人类普世价值观。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相关外交政策和国防政策。例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新安全观、和为贵、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绝不称霸等理念。三是中国军事外交实践。在中国军事外交中对军事资源的诸种运用,不仅使其他国家了解中国的国防战略和军队建设目标,还能传递信息、消除疑虑、增加信任、增进合作,塑造军队和国家形象。四是中国独特的军队现代化发展模式。
中国军事软权力有三个构成要素:一是文化认同力。包括和平、和谐、合作、共同安全等普世理念的认同。二是制度影响力。在中国军事外交中,把这些普世理念在联合国和区域安全合作中制度化机制化而产生的吸引力。三是国际形象力。主要表现为人道主义援助、维和行动、联合军演等军事行动而产生国际影响力。
二、中国军事外交:军事软实力的当代表现
中国军事外交是国家展示军队形象、宣传军事政策的窗口,也是增进各国和平共处、合作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中国军事软实力的重要资源之一,也是中国军事软权力运用的有效手段。
(一)文化认同力:在中国军事外交中加强军事思想文化交流
一国的军事思想文化成为国际广泛接受的思想,它就能会产生巨大的认同力。文化认同力主要包括和平意识、合作意识。
一是和平意识。世界和平是中国人民的愿望,中国饱受战乱,对战争灾难的厌恶,激发对和平的向往。在中国军事外交中宣扬和平观念,反对霸权,不以武力相威胁。自1995年首次发表军控与裁军白皮书后,到2006年,中国先后发表五版国防白皮书,表示中国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扩张,共同维护和谐地区及和谐世界
二是合作意识。合作意识是对冲突意识和敌对意识的否定和替换。为了军事合作,在中国军事外交中继续改善和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军事关系,求同存异,扩大共识;进一步加强睦邻友好,把与周边国家的军事交流与合作推向新水平;进一步发展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军队的传统友好关系,增进相互团结与合作。2002年以来,我军先后与中亚五国等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举行了双边和多边的反恐演习,与巴基斯坦等周边国家举行了双边陆上演习和海上联合搜救演习,与英国、法国等国军队举行了海上搜救演习等。
(二)制度影响力:在中国军事外交中加强安全对话和国际军控合作
国际制度指的是持续的、相互关联的正式与非正式规范体系,这些规范体系可以界定行为规则、制约行为体活动、帮助行为体的期望值趋同。所谓制度影响力,是指国际制度体系所具有的影响行为体行为的非强制性能力。[16]在中国军事外交中,加强防务安全对话与磋商,参与支持国际军控与防扩散合作,不断提高制度影响力。主要体现在:
一是加强防务安全对话与磋商。中国军队积极地开展双边防务磋商,更加广泛地参与多边安全对话,为加强军事互信提供了有效的机制保障。截至目前,中国军队在与美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英国、法国等国家建立防务安全磋商机制的基础上,逐步拓展到巴基斯坦、蒙古、泰国、越南、菲律宾等周边国家,乃至相距遥远的南非、意大利等国家,开展“面对面”的防务交流和对话,疏通拓宽了军事互信的渠道。
二是支持国际军控与防扩散合作。现有国际军控制度和载军法律体系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全球集体安全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军事外交中,以积极和建设性的姿态参与国际军控和多边核查机制,先后参与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等一系列重大国际军控谈判,并认真履行了国际军控条约的义务,选拔和派出多名武器核查专家参加了联合国禁止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导弹等军控领域的武器核查任务。
(三)国际形象力:在中国军事外交中树立国际形象
形象是内在气质的外化,军队形象是构成军事软权力的核心要素。大国际形象主要包括负责任大国形象、和平形象、军队现代化形象。
一是负责任大国形象。中国军队积极参与国际灾难救援行动,履行了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承诺,帮助了受灾国人民重建家园。近5年来,中国军隐先后10余次对10多个受灾国实施了紧急救灾援助。这些国际救援行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扬,为塑造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和平形象。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军队的重要历史使命。中国军队积极参加联合国主导的维和行动,自1990年以来,先后向联合国的15个任务区派出近6000名官兵。在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中国派出的维和军事人员最多。参加国际维和行动,使中国军队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自己、争取理解与支持的重要平台。
三是现代化军队形象。自2000年以来,我们先后5次邀请外国军事观察员或驻华武官,观摩我军举行的军事演习。在热忱欢迎外国军队“走进来”的同时,中国军队还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走出去”。2001年以来,我军先后9次派员观摩外军军事演习,我军到境外与外军联合军演的次数不断增加,合作国家数目不断增多,地域分布不断扩展。不断实践新安全观,增加彼此间的军事透明度和政治互信,展示中国现代化军队形象。[17]
三、中国军事软权力建设:挑战与对策
(一)形成普世文化观念难度较大,弘扬中国普世文化。
形成普世文化观念的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政治性跨文化传播也诱发了形形色色的国际争端和冲突。特别是军事外交的执行者、参与者的宗教信仰、知识结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在等,为误解的萌生提供了程度不一的可能性,从而导致军事对外交往的失败和国际分歧和误解的产生。第二,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文化处于相对弱势状态。其文化一旦落后,就意味着综合国力中无形的精神性要素的缺失和不足,综合国力的弱势必然导致处于被动的地位,受制于人。强势的国家会运用跨文化传播的方式,努力向文化弱势国施加舆论影响。第三,由于对异质的文化或外来文化产生消极的偏见,由此导致闭关自守和盲目排外。最为要紧的是,作为代表国家政府的交流主体---军队,其交流行为深受政治意识形态支配,国家利益的功利主义考虑人为地制造交流障碍与冲突。
《出版广角》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浙江中西医结合》
《城市开发》
《城建档案》
编辑QQ
编辑联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