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奥巴马在2008美国大选中获胜,成为美国首位非裔总统。大选中奥巴马充分运用平民主义领袖、文化特质同化、市民参与、新媒介等因素是其得以当选的原因,从中也显示了其对新政治文化的理解和超凡的驾驭能力。
关键词:奥巴马;新政治文化;驾驭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型的非阶级分化出现了,性别、种族、性选择、生态关切和广阔的市民参与问题出现了。这些问题和新的社会模式、生活方式有关,和如何生活的文化规范有关。以上所说的大多数社会问题过去已经开始,但是它们的积累和相加将带来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一种新政治文化的兴起。
一 新政治文化
1.新政治文化的兴起
新政治文化是20世纪70年代在许多国家兴起的文化,滥觞于北欧和西欧,这些地区的居民学历普遍比较高、生活比较富裕。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民主、平均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人权、妇女权利以及公民参与这些问题不止对北欧和西欧国家具有吸引力,对全世界都有着吸引力。因此在一些地区,这种新政治文化甚至已经成为主流文化,同时随着因特网的快速发展,它还被赋予了更强的力量。
调查显示:一些西方政党比如美国的民主党、英国的新工党、德国的社会主党转向并接受了新政治文化。并且在一些国家替代了传统政治,这些国家的许多选民转向了新的政治形式。克林顿、布莱尔、施罗德就是新政治文化的代表。
2.新政治文化的7个界定要素[1]:
① 典型的左右翼维度已经变化 人们继续用左翼右翼这样的字眼,但是左右翼的定义已经变化。有一些政党着重强调新的社会问题,吸纳了更多的新政治文化中提到的“关怀”。尤其是左翼政党越来越明确地指向社会问题。
② 社会问题和财经问题明显区别开来 社会问题需要按照其本来面目分析,因此财政自由主义和社会自由主义的相关系数下降,前者支持政府增加财政支出,而后者意味着社会宽容、政治关怀。我们从对市民在性别角色、种族歧视等问题上的调查可以看出市民对这些关怀的支持[2]。
③ 与财经问题比较,社会问题上升到突出的地位 这个变化是由社会富裕推动的,财富增加后,人们除了关注传统的经济问题之外,越来越关注生活舒适的问题。
④ 市场个人主义和社会个人主义增强 年纪较轻、学历较高的人在社会问题上比较开明。一方面,他们支持许多福利计划,另一方面,他们更喜欢提高服务效率、低成本、低税金。此外,教育提升宽容,个人的学历越高,对典型的民权、自由和宽容的支持力度就越大[3]。
⑤ 拷问福利国家 新政治文化的主张者不谋求去检查经济和社会服务,但是他们拷问服务中的具体问题,谋求提高效率。人们应努力建立比较小型、更富有回应力的政府。
⑥ 问题导向的政治与市民广泛参与的兴起 “新社会运动”“问题导向的政治”是政治进程中的新情况。这些运动鼓励政府直接回应有兴趣的选民。积极的行动者和公民提出了新的要求。
⑦ 新政治文化的观点在年轻、高学历和富裕的个人和社会更加普遍 新政治文化的兴起伴随经济和家庭的基本变化而兴起,更加广泛的共同价值认同和大众媒体的普及,既促成了新政治文化,又推动了新政治文化的传播。
二 奥巴马对新政治文化的理解和驾驭
通过2008美国大选不难看出美国第44届总统奥巴马也是新政治文化的代表。从竞选的过程可以看到其对新政治文化的理解和驾驭,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充分运用平民主义领袖的优势
① 奥巴马出身平民
奥巴马出生在美国夏威夷檀香山。其父是来自肯尼亚的留学生,其母是堪萨斯州白人,奥巴马两岁多的时候,父母婚姻破裂。6岁时,母亲嫁给了一名印尼石油公司的经理,此后奥巴马随母亲和继父前往印度尼西亚生活了4年。10岁时,母亲与继父离婚,奥巴马回到了夏威夷,大部分的时间他和外祖父外祖母生活在一起。
② 早期工作经历平民化
1983年奥巴马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时,他并未像其他同学那样忙着寻找高薪工作或者进入法学院继续深造,而是为了得到一份黑人社区的组织工作四处投简历。1985年,奥巴马在芝加哥一个穷人社区从事社区工作,年薪1.3万美元。1988年,他进入哈佛大学法学院深造,1991年在获得哈佛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后,其返回芝加哥,成为一名律师。
2.政治主张拷问福利国家
新政治文化的主张者不谋求去检查“政治”对经济服务和社会服务,但是他们拷问服务中的具体问题,谋求提高效率。奥巴马反对布什政府对年收入在25万美元以上富裕阶层的减税政策,他计划停止给大型跨国企业税收优惠,转而向那些为美国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企业;在未来十年内,奥巴马计划对95%的工薪阶层减税,这一部分税收主要转向中产阶级;此外,奥巴马还计划取消小规模公司的资本收益税,支持那些可以为美国创造高科技产业以及高收入岗位的公司;奥巴马还计划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如建设新的学校,扩大教师收入,新建公路等;支持延续目前以雇主支付为主的健康保险制度;支持联邦政府强制推行儿童全民健康保险计划;设立国家健康保险项目;奥巴马计划在当选美国总统后会修改美国破产法,这样普通百姓的养老金可以先于CEO 的分红得到保证。并且他计划通过联邦预算,一步一步地取消那些无关社稷民生的项目,转而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同时加强男女收入的公正性。政策主要还是面对普通大众、劳工阶层,这也是目前美国经济危机中的弱势群体。奥巴马此举对于获得选民更多认同较为有利。
3.把握了文化特质同化的进程
在美国这块年轻的土地上,生活着来自几乎世界上所有国家的移民,移民把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带到了美国。各种异质文化在美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不断相互交流和融合,铸造出独具特色的美国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质。异质文化之间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其共性在民族和文化融合中被保留下来,构成了美国文化的核心,而差异往往导致种族之间的矛盾和文化上的冲突。美国是多种族移民构成的国家,于是种族性,成为区分美国人的主要标准。而种族间的文化、传统差异容易产生偏见,加深种族间的歧视,造成民族分裂。种族问题是美国社会的痼疾,美国英语中存在大量对少数民族的贬损称呼就是一个明证。
奥巴马并非首个竞选总统的非洲裔美国人,但却是坐上总统宝座的第一个。他的成功并不代表是他完成了美国文化特质的同化。事实上同化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通过的《民权法案》、《选举权法案》、《民活和权保护法案》等,都从一定程度改善了种族对立关系,文化融合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因此这不是奥巴马的功劳,但他也有他的高明之处,他与其他非洲裔候选人不同,奥巴马不打种族牌。这的确是个高招。突出肤色的确能够争取黑人选民的认同感,然而黑人在美国毕竟是少数,肤色政治的负面效果同样很大。在此次选举中,奥巴马并未将自己定位成“黑人竞选人”,而是“碰巧是生为黑人的竞选人”,其政治主张突出的是不同种族的团结与融合,并非争取黑人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