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处语境里,重复利用某兼类词而在其邻次范围内互不重复用其所归属的词类,即在邻次范围内下次更换上次的词类,因此具有巧妙强调的表达效果。下面将重词换类分成不同形式举例说明和欣赏,其中划线标示的词是胡裕树《现代汉语》1981年增订本中直接称作或讲过的兼类词,以及根据兼类词的本质属性、辞书中有关词义词类的答案而认定的兼类词。
一、单相换类
指在一处语境里至少两次利用同一个兼类词,包括从其一个词类到其另一个词类这样一个或每个环节内两次而两类的重词换类,所用其各个词类没有同类的。
1、直换
指兼类词的重词换类挨着进行,其中没有标点和别的词语插入。《农民日报》1993年3月22日第1版《人民的怀念——记全国人大代表瞻仰毛主席遗容》中有句话:“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县长吐尔森·索太代表,代表全县10万人民向毛主席遗体深深鞠躬。”这是在兼类词“代表”的名词用法之后,接着换上其动词用法,名词“代表”与动词“代表”之间有逗号,是换类与提顿修辞的综合运用,或是因这句话主语太长而这样短停的,但换类并不总与提顿等其他方法综合运用,也不是必须在句子的长主语后面短停的,前面所提胡裕树《现代汉语》书中“上海代表代表上海人民向大会表示了决心”的划线部分就未用提顿,也因这句话主语短而未在其后短停,单就换类来说,对《农民日报》这例应不考虑逗号,那么这个动词“代表”虽非此句的谓语,名词“代表”与此句谓语动词“鞠躬”是主谓关系,但这两类“代表代表”直接组合在一起了,鲜明、巧妙,在这里庄严肃穆的瞻仰气氛中又有求变、生动并隐有振奋等意味,避免了单调呆滞等情状,活泼、新奇、耐赏;由于相同就重复了“代表”一词的意思,则强调了这位哈萨克族县长代表万众瞻仰毛主席遗容的非常庄重之身份和意义,使人读之很有印象。这里如果不用名词“代表”,而让读者只由动词“代表”或再由副标题和上下文联合理解,事实上意思是一样的,但是没有以上所说换类的表达效果;表述这位县长的瞻仰用同位语复指其身份且这样换类的方法,比较文中表述别人的瞻仰也强调“代表”身份且有的明述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提高等情思而未换类的说法,显然主要也是有和没有这种表达效果、有和没有这种简炼特点的区别。
2、隔换
指兼类词的重词换类有标点、别的词句隔在其邻次之间,但这里不包括提顿修辞或长主语所造成的逗号。《毛泽东选集》的《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一文中有句话:“我们曾经历过比现在还要困难到多少倍的时候,那样的困难我们也渡过了。”这是兼类词“困难”间隔着“到多少倍的时候,那样的”词语和标点而被重复利用且从其形容词换到其名词的形式。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中有:“在北方地区,匈奴、鲜卑等族人民学习和使用汉语,给汉语带来了影响;在南方地区,南渡的北方人把北方话带到江南,和当地的汉语方言相互影响。”这是兼类词“影响”隔着这个内部有停顿的分句被重复利用而从其名词换到其动词的。胡适《差不多先生传》中有:“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这是兼类词“差不多”被重复利用而从其副词到其形容词的隔换。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写作基础知识》中的“总之,结构和体裁颇有关联,结构文章时应考虑并适应不同文体的不同要求”,也是隔换,是从兼类词“结构”的名词用法如此隔换到其动词用法的。
隔换之中还有递接换类,就是兼类词的不同词类用法前者在上句之末、后者在下句之首。孙逸仙《孙中山致苏联遗书》有这样的话:“亲爱的同志,当此与你们诀别之际,我愿表示我热烈的希望,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欣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这里兼类词“希望”两次所用在的分句主语虽然都是“我”,但后句的主语承前句的“我”而被省略了,而且“分句的主语相同,是以省略为常的”,“如果全部出现,就带有强调的修辞作用”, 就是修辞的临时做法。这是前面所提胡裕树《现代汉语》的一个看法。这里不用主语“我”,就属于正常的、固定的做法,故后一个“希望”就是其句的句首词;前一分句最后递来名词“希望”,后面接之并换之为动词以之开始下一分句。后面分句的主语承前面分句相同的主语而被省略,这个一般性的做法易使上句末的名词宾语变为下句首的动词谓语,即为递接换类的构成提供了常见的可能性,使递接换类有较多的运用机会。
二、互相换类
指在一处语境里至少三次利用同一个兼类词,包括从其一个词类、到其另一词类、回到刚开始的一类这样一个或每个循环内三次而两类的重词换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二)》有这样的话:“战后恢复的经济虽不如开元、天宝时代的繁荣,但也获得相对的稳定和发展,特别是长江流域和它以南的地区,因没有直接受到这次战祸的影响,并因为北中国无数的居民和劳动者避难南迁,社会财富和劳动力也就大量的南移,从而使这一广大区域的农业、手工业既有所发展,商业更得到繁荣,为唐代中叶及其以后的文学的繁荣准备了物质的条件。”这里的“得到繁荣”结构,据《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得到”一词释义的全部例证可知,“得到”这一动词所带宾语不外是名词性的(包括代词)成分和动词,而没有形容词在其内,故这个结构中的宾语“繁荣”不是形容词,而只能是其所剩的一种兼类——动词。这里“繁荣”一词的换类,就是用中间的动词形式更换开头的形容词形式,然后用开头那种形容词形式又更换中间的动词形式。不过这里的互相换类兼具了隔换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