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细节方面看,两者在第一乐章中都运用了统一的节奏脉动,使整个乐章的连贯性增强,且第一乐章都是戏剧性较强的,热情而有力的乐章,充满了不可阻挡的力量,表现了贝多芬鲜明的个性。
悲怆奏鸣曲是“小”悲怆的继续发展,“小”悲怆是悲怆的雏形。悲怆是早期钢琴奏鸣曲的巅峰之作,“小”悲怆是第一组奏鸣曲的总结。两者的差异意味着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的发展状况。首先在继承古典奏鸣曲传统上:“小”悲怆较多的保留了古典奏鸣曲的特质,而悲怆基本上受此影响较少,更多的表现了自己的个性。其次在结构创新上:两者都体现了一些创新的意识,由斯卡拉蒂和帕司奎尼确立的多乐章的古典钢琴奏鸣曲再经海顿传承了以短小动机加以动力性展开的奏鸣曲原则在两首作品中都得到了发展,并在曲式结构上进行了探索。“小” 悲怆三个乐章全部用奏鸣曲式写成,三个乐章曲式相同但情绪不同,其中的对比不够显著,特别是终曲及两个插部,力求简练,没有太多的戏剧性。悲怆的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分别是回旋曲式和融合回旋曲奏鸣曲特点的结构,表现了更多的探索和创新,内容也就更加丰富。最后这两首作品一定程度上显现了贝多芬的自我风格的形成:情绪由乐观的少年情怀向戏剧性转变。第二,和声更加丰富,打破了多用正格进行的古典主义形式,经常运用了下属和声的变格进行,这些和声的运用使乐曲更加五彩斑斓。第三,英雄性、悲剧性,冲突性明显增强。
综上所述,这两首奏鸣曲都是贝多芬早期奏鸣曲创作中的经典作品,展现了贝多芬创作的思考探索过程,对贝多芬的个人风格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贝多芬的早期奏鸣曲创作为贝多芬成长为音乐巨人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