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文化研究 > 钱学森对中国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发展的贡献
钱学森对中国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发展的贡献
来源:互联网 sk001 | 王文华
【分  类】 文化研究
【关 键 词】 钱学森 计算机科学 信息技术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至于小一点的电子计算机,几十万次到一百万次的,制造不太难。有了这种几十万次的计算机,就可以大大促进生产过程的自动化。许多管理工作也可以用电子计算机解决。电子计算机可以大量节约人力物力和时间。”

  2、关于第一代巨型机的设计思想。1977年钱学森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的讨论银河计算机问题的会上,就根据“导线”与“元件”的性价比、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等,在计算机设计思想方面提出了若干很有启发性的建议。他说,现在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比之于在50年代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形象地说,可以是这么两句话,就是在以前是元件很贵,而导线是便宜的。现在呢?反过来了,元件很便宜,而“导线”是贵了,导线怎么贵了?因为导线长了以后,运算速度就上不去,所以导线是件麻烦事。……这就提出一个很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即我们现在的设计思想是不是还沿袭了过去元件贵、导线便宜的那个时代的思想?而现在反过来了,是元件便宜“导线”贵,那就值得我们考虑,现在我们搞的结构设计,指导思想上是不是有错误?

  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机器的结构,几何布局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一个片子上元件可以很多了,这样以来,其机器的结构就变了,缩短了信号传递的途径,因而加快了它的速度。那么,这就是说我们设计机器时也要考虑拓扑结构和几何结构,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改革,这问题值得我们研究。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既然元件便宜了,那是不是可以考虑多用一些元件来提高计算机的速度,这可能不可能?因为过去是为了节省元件,我们设计了一套逻辑、运算结构,现在元件便宜了,能不能改呀?后来我知道电子工业部的罗沛霖同志做过一些这方面的工作,证明是可以的。我觉得这个问题值得研究。这些问题都是属于我们进一步发展电子计算机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进一步提高运算的能力。在这方面,应该打破一些旧的框框。

  3、关于智能机的基础理论。1984年8月3日在“国防科工委第五代计算机专家讨论会”上作了《关于“第五代计算机”的问题》(《自然》杂志1985年第1期)的长篇发言,这个发言总体上从思维科学的角度谈了当代计算机的设计思路。他说,今天我们的第一代巨型机已经做出来了,现在要考虑我们国家在第一代巨型机的基础上怎样提高速度。我们必须从科学道理上来探讨这些问题,而不是盲目地向前跑,就机器本身的问题,充分讨论一下。

  所谓第五代计算机有两个概念,一是第二代巨型计算机;一是第一代智能机。第一代巨型机在世界上,在我国已经有了。这些机器的运算速度是每秒几十兆浮点运算。现在的巨型机仅仅打破了冯·诺伊曼(Von Neumann)的流水线单行运算格局,引入了并行运算。再发展下去,就是更大的巨型机,把现在的运算速度再大大提高。这可以是一种对所谓第五代计算机的理解。这种理解实质是第四代计算机的进一步发展,没有什么原则性的突破。所以是不是可以把所谓第五代计算机人作是第二代巨型计算机。

  日本人说的“第五代计算机”,其概念、功能都与前四代不一样。它将包括图象信息处理系统、知识信息处理系统、专家系统和知识库,并把这些知识处理系统和逻辑运算结合起来,成为一个体系。从思维科学的角度看,上述知识处理系统都有一个特点,即它们实际上突破了单纯的逻辑思想,也就是抽象思维的框框,包含了形象思维(直感思维)的因素。现在日本人正在研制的这些系统不是逻辑思维,而是更广阔了,加入了人的经验因素。如果我们对所谓第五代计算机的理解是像日本人所说的那样的话,这才是真正把冯·诺伊曼格局的两条原则都打破了,即不光打破了“流水线单行运算”而且也打破了逻辑运算和推理运算,把形象思维、人的经验因素都加进去了。它可以引入所有的知识,包括脑子记得住的和记不住的。这比人的智力不知道要提高多少倍!这种概念已不是一个计算机,而是一个智能机。为避免混淆,建议这样一个概念叫作第一代智能机。智能机或叫智能机的体系才是现在说的所谓信息社会的核心问题。智能机发展下去,也会有第二代、第三代、……,那将会变成国家智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还不到一年,钱学森又在1985年5月26日全国第五代计算机学术研讨会上作了发表了讲话,着重谈了我国智能机的发展问题。他首先就世界范围内的第五代计算机研制问题作了评论。其结论大致可归纳为两点:第一,一个国家要在21世纪的世界站的住,就必须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科学技术就包括智能机。我们在研究大战略时必须要考虑。第二,目前国外智能机研究工作情况并不健康。一哄而起,热闹有余,扎实不够。有不少人是凑热闹、赶浪潮。日本政府对新一代计算机好象也是这种作风,拿出来的东西并不怎么样。我们对此要清醒,要有批评的态度。

  事实证明,钱学森的评论和批评不但是正确的,也是最早提出来的。这对我们的智能机研制工作是有重要的指导和启发作用的。

  钱学森同时也对我国的研制工作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指导建议。他说,我们应该用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相统一的观点来对待智能机的研制工作。必须把智能机的理论工作与其试制、试验工作结合起来,把人工智能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世界上出现“过热”的原因,就是理论研究做的不够扎实。

  如何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钱学森认为,智能机和人工智能的理论是思维科学;而思维科学的发展不能等待脑科学的发展,要走人工智能的道路。也就是说,用思维科学来指导智能机的研究工作,又用智能机的发展来推动思维科学的研究。这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工智能的发展道路。具体地说,在模拟人的智能时,要靠复杂的非单调逻辑推理(不是单调逻辑推理);要运用系统科学中的巨系统理论。因为人的智能不是简单逻辑网络,而是逻辑推理网络的巨系统,当系统复杂程度达到一定高度时,会出现“协同作用”,出现“有序化”现象。有序化现象形成智能跟智慧,这是从量变到质变,是一个飞跃。这也是理论研究的方向。总的想法就是要大大加强理论工作。但理论要联系实际。我想,能不能把人工智能的现有成果,如专家系统,收集起来加以改进和提高,取得有用的结果。所以,我建议一方面研究基础理论,一方面结合具体的专家系统的改进工作,出成果。

  三、从哲学及方法论层次探索和指导智能机的基础理论研究

  1、电子计算机技术是一次新技术革命。钱学森在《现代科学技术》一文的最后指出:“所以电子计算机不但能计算,而且能演算方程式,能作数学推理工作,可以把人从繁重的、比较简单的脑力劳动解脱出来。这就如工作母机是人手的延伸,机器是人造出来的,但干起活来,比人手做得好。电子计算机也是人造出来的,当然不可能代替人的全部思维,但是可以帮助人思维,而且更快,更精细,因此能够完成光靠人力无法完成的课题。我们说计算机能代替人搞一部分思维,因为思维同世界上其他一切一样都是物质运动或运动着的物质;不然我们就陷入唯心论。但我们说计算机永远也代替不了人的全部思维,因为第一,计算机是人造的,人是计算机的主人;第二,当人从简单的,计算机能搞的思维解脱出来时,人的思维又可以向更高一级发展。人是会越来越聪明的,计算机总是第二,不可能完全代替人。不这样考虑,就要陷入机械唯物论。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本刊主要从事期刊订阅及增值电信业务中的信息服务业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并非《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官方网站。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以马列主义、毛泽东...
淡水渔业《淡水渔业》
《淡水渔业》杂志,于197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2-1138/S,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应用研究、...
档案管理《档案管理》
《档案管理》杂志,于198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1-1216/G2,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评论、经验...
新西藏《新西藏》
《新西藏》杂志,月刊,于200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
少年文摘《少年文摘》
《少年文摘》杂志,于199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4-1491/C,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闲趣、成长...
经济动态与评论《经济动态与评论》
《经济动态与评论》是山东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学术集刊,主要刊登经济发展动态研究和经济学各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和书评等,致力于反映经济发展和相关学术研...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