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文化研究 > 不同基因来源大豆产量和品质分析
不同基因来源大豆产量和品质分析
来源:互联网 sk001 | 郑伟,郭泰,王志新,吴秀红,李灿东,刘忠堂,刘玉红,韩世峰
【分  类】 文化研究
【关 键 词】 大豆,产量,品质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要:本文针对黑龙江省大豆生产上不同基因来源的主栽品种产量和品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基因来源于美国的大豆品种其产量水平显著的高于基因来自国内的大豆品种,与基因来源于日本的大豆品种产量差异不显著,基因来源于国内的大豆品种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基因来源于美国和吉林的品种脂肪含量相对较高,而来基因源于日本和辽宁的品种(蛋白质+脂肪)含量相对较高,含有美国或吉林基因来源的亲本易育成高油品种,含有日本或辽宁的基因的亲本易育成高蛋白品种。

  关键词:大豆,产量,品质

  我国是大豆的起源国,但是我国并不是大豆的资源强国,尤其是黑龙江省地处高寒地区,大豆遗传基础非常狭窄[5]。为了提高大豆生产力水平解决大豆遗传基础狭窄问题,我国大豆科技工作者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育成大豆品种1000多个,近些年区试产量多在2800-3200kg/ hm2,比20世纪90年代以前2300-2700kg/ hm2有较大提高,远缘亲本资源的利用功不可没[1、2、3、5]。外来遗传资源对中国大豆产量和品质提高起到推动作用,本文利用盖钧益院士的方法对黑龙江大豆生产生的主栽品种进行基因来源进行分类[4],对产量和品质的研究,以其为大豆远缘亲本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选用基因来源于美国、日本、辽宁、吉林、黑龙江的大豆品种共14个,品种及基因来源见表1

  表1不同基因来源大豆品种 美国 日本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合丰52 合丰25 绥农10 合丰47 合丰34 合丰29 绥农14 合丰45 黑农44 合丰50 绥农8 黑农35 合丰33   合丰55 1.2方法

  试验于2008年在黑龙江省农业科院合江农业科学研究所进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8行区、行长10m、行距70cm,小区面积56m2,株距5cm,机器开沟,人工单粒点播,生育期间进行物候期调查,秋季实收测产和品质分析。

  二、结果分析

  2.1产量分析

  本试验参试品种产量变化在2285.7kg/hm2-2404.8kg/ hm2之间,从产量结果看基因来源于美国的大豆品种其产量与基因来源于日本的大豆品种产量差异不显著,与基因来源于日本的大豆品种产量水平高于国内基因来源的大豆品种,但未达到显著水平;基因来源于国内的大豆品种看,来源于辽宁的大豆品种产量高于来自吉林和黑龙江的大豆品种的产量,方差分析见表2。本实验选用的几个大豆品种来看,基因来自美国和日本的大豆抗病能力强,秆强不倒伏,因而获得了较高的产量。

  表2不同基因来源大豆产量方差分析 基因来源 均值 5%显著水平 1%极显著水平 美国 3.37 a A 日本 3.27 ab A 辽宁 3.23 b A 吉林 3.20 b A 黑龙江 3.20 b A 2.2不同基因来源大豆品质分析不同基因来源大豆品质含量如图9所示,可以看出,基因来源于美国和吉林的品种脂肪含量相对较高,而来基因源于日本和辽宁的品种蛋白质+脂肪相对较高。可以看出基因来源于美国或吉林的大豆品种易育成脂肪含量高的品种,而基因来源于日本或基因来源于辽宁的大豆品蛋白质相对高。大豆品质含量见图1。

  图1不同基因来源大豆品质含量 2.2.1脂肪含量分析对同基因来源大豆品种脂肪含量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脂肪含量最高的为基因来源于美国的大豆品种含量为21.73%,含量最低的为基因来自辽宁的大豆品种其含量为20.53%,极差为1.2%。从表8可以看出,基因来源于美国和黑龙江的大豆品种脂肪含量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基因来源于美国和黑龙江的大豆品种脂肪含量与其它基因来源的大豆品种比较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基因来源于吉林的大豆品种脂肪含量与基因来源于日本和辽宁的大豆品种比较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基因来源于日本的大豆品种脂肪含量与基因来源于辽宁的大豆品种比较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方差分析间表3。

  表3脂肪含量方差分析 基因来源 均值 5%显著水平 1%显著水平 美国 21.73 a A 黑龙江 21.70 a A 吉林 21.33 b B 日本 20.73 c C 辽宁 20.53 d C 2.2.2蛋白质含量分析对同基因来源大豆品种蛋白质含量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蛋白质含量最高的为基因来源于辽宁的大豆品种含量为43.00%,蛋白质含量最低的为基因来自美国的大豆品种其含量为40.50%,极差为2.50%。从表9可以看出,基因来源于辽宁和日本的大豆品种蛋白质含量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基因来源于辽宁和日本的大豆品种蛋白质含量与其它基因来源的大豆品种比较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基因来源于吉林的大豆品种蛋白质含量与基因来源于美国和黑龙江的大豆品种比较差异不显著。蛋白质含量方差分析见表4。

  表4蛋白质含量方差分析 因来源 均值 5%显著水平 1%显著水平 辽宁 43.00 a A 日本 42.80 a A 黑龙江 40.90 b B 吉林 40.70 b B 美国 40.50 b B 2.2.3蛋脂总量分析对同基因来源大豆品种(脂肪+脂肪)含量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基因来自美国、黑龙江、吉林、日本、辽宁的大豆品种(蛋白质+脂肪)均达到了60%以上。(蛋白质+脂肪)含量最高的为基因来源于日本的大豆品种含量为63.53%,含量最低的为基因来自吉林的大豆品种其含量为62.00%,极差为1.53%。从表10可以看出,基因来源于日本和辽宁的大豆品种之间(蛋白质+脂肪)含量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基因来源于日本和辽宁的大豆品种(蛋白质+脂肪)含量与其它基因来源的大豆品种比较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基因来源于黑龙江的大豆品种(蛋白质+脂肪)含量与基因来源于吉林的大豆品种比较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与基因来源于美国的大豆品种(蛋白质+脂肪)含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基因来源于美国的大豆品种(蛋白质+脂肪)含量与基因来源于吉林的大豆品种比较差异不显著。蛋白质+脂肪方差分析见表5。

  表5(蛋白质+脂肪)方差分析表 基因来源 均值 5%显著水平 1%极显著水平 日本 63.53 a A 辽宁 63.53 a A 黑龙江 62.63 b B 美国 62.20 c BC 吉林 62.00 c C 3结论

  3.1不同基因来源大豆产量差异显著,基因来源于美国的大豆品种其产量水平显著的高于基因来自国内的大豆品种,与基因来源于日本的大豆品种产量差异不显著,基因来源于国内的大豆品种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

  3.2基因来源于美国和吉林的品种脂肪含量相对较高,而来基因源于日本和辽宁的品种(蛋白质+脂肪)相对较高。可以看出来源于美国或吉林的大豆基因易育成高油品种,而来源于日本或辽宁的大豆基因易于育成高蛋白品种。

  3.3本试验结论为1年试验结果,可能受气温降雨等环境条件影响,结果有待于今后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彭宝,项淑华,牛建光.我国大豆育种问题浅析及对策 [J].吉林农业学,2002, 27 (4): 19-20

  [2]张逸鸣,李英慧,郑桂萍,等.吉林省大豆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特点分析 [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7, 8 (4) : 456-463

  [3]邱丽娟,常汝镇,孙建英,等. 中国大豆品种资源的评价与利用前景 [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0, 2 (5): 58-61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中国水泥《中国水泥》
《中国水泥》杂志,于1986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4833/TU,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标准与质量...
当代小说(下半月)《当代小说(下半月)》
《当代小说(下半月)》(月刊)创刊于1979年,由济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是为拓展和丰富杂志的学术品格而专门发表学术论文的学术下半月刊,杂志集学术性、性、专业性于...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创刊于创刊于1957年8月25日,是以反映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具有光荣的传统和悠久的历史...
韩国语教学与研究《韩国语教学与研究》
《韩国语教学与研究》杂志,于2012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23-1585/G4,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文...
龙门阵《龙门阵》
《龙门阵》杂志,于198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51-1042/K,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助、义、爱等...
化工进展《化工进展》
《化工进展》杂志,于198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1954/TQ,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精细化工...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