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程标准》将小学美术欣赏课划分为“欣赏·评述”这样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并明确,该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美术欣赏是一种直觉的审视力,这种审视力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是对美术语言本身的理解,以及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对独特价值的领悟。而专题欣赏课的艺术作品对于小学生来说往往是离他们的生活经验较远的,他们有更多的是"没见过"、“看不懂”,更不要说是能理解其精髓,感受其魅力了。因此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能让学生对这些艺术作品产生审美认同,能用“大美术”的眼光去看待艺术作品。
一、创设情境,走进审美境界
艺术总是来源于生活的,每件艺术作品不仅有其独特的民族性、地域性、人文性,而且彰显了创作者的个性魅力。例如《古老的恒河文化》一课,很多学生看到这些艺术品时立即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我怎么从这尊青铜雕像上感受不出她有多美呀?”,“为何印度都喜欢把动物图像雕刻在石头上?”我并没有按照教参上一一解答讲解,而是通过播放课件,在印度民间音乐的播放声中带领学生走进印度,走进他们的生活,去领略印度绮丽的风光,了解印度古老的文化和风情民俗,再结合印度流传着的古老神话故事让学生融入非洲大陆,走进非洲热带丛林……,学生听到的看到的信息对他们的疑问一定有了不少的帮助,随后让学生们自主交流和讨论,从而帮助学生对一个全然陌生的异域文化和艺术特色产生了一定的审美认同。进入他们自身的审美情境之后,我们老师可以鼓励学生了解更多的世界多元的文化,丰富他们的艺术生活,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进而提高他们的艺术审美能力。 象这样带有一定民俗风情的美术欣赏课,我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亲身活动,改变他们静止、被动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的主动活动,将学生的主动活动纳入教学范畴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鼓励学生自己讨论,争论和探究,不逼迫学生就范于教师的教学思路,鼓励学生沿着他们自己的思路创造性地学习与发展。
二、多种体验,感受艺术魅力
在美术作品的欣赏中孩子们的眼睛发挥着重要的审美功能,但仅仅从视觉感知经验出发是远远不够的,如能调动孩子们的听觉、触觉、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感知美的兴趣,加深对审美对象的感知体验,增强学生视觉审美感受能力。如:低年级有一节课《会变的线条》,上课伊始,我首先播放生活中隐藏着的各种线条,让孩子们跟着用手描画,接着让学生摸摸生活中真实的线:毛线、铁丝、麻绳……,在音乐声中,孩子们找到了屋顶上的折线、马路上的直线、水波的波浪线、太阳光的射线、彩虹的弧线等,大自然中的线条就这样通过孩子们多种感官的共同体验,被孩子们一一发现了,孩子们自身的艺术体验强过了我们老师直接的教授。
三、角色融入,提高审美能力
同学们由于生活的环境不同,对美的感受也不同。如在《穿出我们的风采》这一课中,我出示了近20年校服的不同图片,让学生进行选择:如果要你挑一套,你会挑哪套?为什么会挑选这一件?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是什么,学生们各抒己见,“我喜欢蓝色的那套,简洁大方”,“第一套不错,如果再搭配一条亮色的腰带会更好”……其实让学生互换角色,学会用多角度的眼光去了解、审视艺术作品,学会以宽容、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对他们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大有帮助。
四、运用媒体,升华审美能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达到更强的感官效果,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传统的接受式美术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出来,现代教育技术确实给美术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这种融图像、文字、声音、信息、动画为一体的教学技术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使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能更好地得到诠释。
例如《有趣的汉字》一课,利用课件的演示,直观欣赏、了解文字的演变过程,通过大量有突出特征的象形字实例引导学生了解象形字的主要特征,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领略象形字的妙趣,并尝试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的特征,创造出各种具有特色的象形字。所以根据教材内容适时、适当、具有实效性地应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在多媒体的诠释下,不仅领略了中国汉字几千年来的伟大演变,透过那一张张美丽的文字图片孩子们体会到了我们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这将使学生们能更好地学好汉字,书写好汉字。这使得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升华,孩子们不仅觉得每个汉字都是那么美,而且感受到我们五千年文化也很浓厚。
小学美术欣赏课想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不是教师在讲台上口干舌燥的讲艺术作品的背景,作者生平;或者用幻灯机不停地放这种艺术作品就能解决的,应该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让小学生能对这些艺术作品产生审美认同,愿意去欣赏、会欣赏,那才是欣赏的真正开始!才是审美素养提高的真正开始!只有让学生广泛地接触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让学生在欣赏中提高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才能提高孩子们的艺术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