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A看了学生李某写的诗,题目是“品花”有点儿散文诗的风格,诗中提到了“莲花、菊花、梅花、牡丹花等,特别是花的品质:“莲花的香远溢清;梅花的傲霜风骨;菊花的清新飘逸写得得体入微,最后由花及人,诗的意境优美,蕴含丰富,显然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教师A把学生李某的诗夸了一番,学生李某显得很兴奋,后来在教师A的鼓励引导下,又写了很多东西,当然也有其他文章,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种兴趣带动其它方面的发展,学生李某的成绩也有很大的进步。
这个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学生的发展不是单一的,一旦要有一个闪光点,我们就要将它放大,他就会有很大的进步,甚至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出现。教师A让学生李某发展了自己的闪光点,分析原因有以下两点: 注重了学生的全面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第一要旨是:“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和一切为了孩子”我们教师不能只从单一角度去考虑,这样会影响孩子的进步和发展,案例中教师B只注重了孩子的成绩,而没有想到孩子的另一面优点,这样会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误区或阴影,这种做法与教师A相比,最终结果则大相径庭,如果教师A沿着教师B的思路去发展的话,那么学生李某一定会一筹莫展,或许会停止对诗的追求,当然,他的唯一的闪光点也就不再闪光了,但教师A正是从学生的本位出发,以一切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和宗旨,并大胆地鼓励他,帮助他,让学生李某在这方面有了很突出的表现,同时也带动和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这无疑会让学生李某找到自信,因此,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学生,放大学生的闪光点,还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很有必要,我们教师千万不能以偏概全,只注重成绩而忽略学生的综合发展。 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教师A对学生李某很尊重,特别是学生李某让他看诗的时候,他没有拒绝,而是悉心指导,热情鼓励,同时希望李某能有更大的进步,在以后的写作中又让李某找到了自我,找回了自信。把真正的理解与关爱给了学生,使后来的李某其他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所有这样的做法都是教师A对李某理解与尊重的体现,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尊重学生各方面的现实状况,保护每个学生发展的可能和空间”,教师A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内心出发,帮助了一个需要发展,更需要进步的中学生。
教师B做法有些草率,他考虑的只是学生的成绩,而不是全面发展,显然教师B对学生的责任心不强,或是没有足够的耐心与爱心,另外,教师B的应试教育观念比较执着,从李某让其看诗的表现就可见一斑。
总之,任何一个学生的问题行为,都有其产生和形成的内外原因,解读学生的问题行为,要在“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全面深入细致地分析寻找解决学生问题的合理方法。同时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去对待学生的问题。乌申斯基曾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都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灵才有健康的行为。”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学生问题也就会逐渐减少,问题学生也会有一个理想的、健康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