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杰瑞·比萨奇的三部联合国人道主义思想教育小说作为全球范围内开展的和平教育教材,真实披露了武装冲突背景下少年儿童的生活和经历,表达了作者以人道教育尤其是通过儿童的保护与教育来推动世界和平的理念,作者也是这一理念的积极践行者。
关键词:儿童;保护;教育;人道;和平
一 呼唤人道主义
杰瑞·比萨奇(19—?),美国记者、作家,教育与公共关系顾问,联合国广播新闻中心创办人、主任、记者、播音员,联合国全球和平学校项目创立者,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办公室教育推广项目负责人。他曾随联合国派遣团赴阿富汗、巴基斯坦、刚果民主共和国、卢旺达、克罗地亚等国开展救援活动。
一部小说中的三部——《乱世小玛丽》(In the Shadow of the Lion)、《艾伯拉罕和阿曼——梦想与灰烬》(Ibrahim and Amal-Dreams and Ashes, Dust to Dust)和《非洲少年历险记——天堂的破灭》(Thomas and Deng–Paradise Burning)被确定为联合国人道主义思想教育小说。这三部小说以卢旺达、刚果民主共和国、乌干达、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等地武装冲突背景下儿童的真实生活和经历为题材,披露了武装冲突对少年儿童身心的戕害及其所引发的儿童兵、性暴力、艾滋病、少女妈妈、难民潮等等一系列人道主义危机。联合国全球和平学校项目就是以这些小说作为教育素材创立的,《乱世小玛丽》是其中最早的一部。全球和平学校项目在全球的开展是对联合国及非政府合作组织人道主义工作的有力支持。至2004年底为止,该项目已在美国24个州及全球十多个国家开展和平教育活动。这三部小说作为人道主义思想教育教材,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是现实的故事影像,是在校少年儿童了解同龄人遭受武装冲突苦难的窗口,是人道主义的播种机,旨在教育孩子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和平、理解、尊重和爱的重要。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为《乱世小玛丽》写了前言:“……这种事每年每天都在发生,世界每个地方的每个角落都会发生……那些发生在无辜人身上的、残忍的、灭绝人性的事震惊了所有的人,我们必须用嫉恶如仇的情感来制止这种邪恶的发生……希望你们团结起来,惩治邪恶,维护正义,消灭仇恨,根除冷漠……”他呼吁让“玛丽的故事将不会,而且永远不会再发生。”对《艾伯拉罕和阿曼——梦想与灰烬》所讲述的故事,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儿童与武装冲突问题秘书长特别代表奥拉瑞·欧图努感言:“……这不是一个听起来和讲起来很轻松的故事,但这是一个必须讲述、必须倾听的故事,只有这样,年轻人才能够团结起来改变世界,争取和平。”1998年被任命为联合国和平使者的世界“最伟大拳击手”阿里则在《非洲少年历险记——天堂的破灭》的序言中写道:“……日本的儿童和索马里的儿童都希望得到同样的爱、关注与和平……敞开你的心胸,聆听你的心。你的那些遍布全世界的兄弟姐妹们正依赖你勇敢地站起来与那些危及无辜民众的不公平的、仇恨的以及所有一切邪恶的事和残忍野蛮的行为作斗争……”
二 教育之于和平,水之于鱼
我们都曾经是儿童。我们都希望孩子们幸福,这一直是并将继续是人类最普遍珍视的愿望。
——《我们儿童: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后续行动十年期终审查》开篇
三部小说讲述的武装冲突背景下少年儿童的生活和经历,是基于完完全全的事实,是“多少人真真切切经历的故事”,它发生在少女玛丽身上,发生在少年艾伯拉罕、托马斯和邓身上,也发生在许许多多和他们一样的年轻人身上。每天,只要打开报纸、广播、电视、网络,这些故事的“真人秀”版就直逼你的视觉和听觉,冲击着你的血液和神经,其暴力与冷酷甚至超乎你的想象极限,比虚构故事更惊心动魄。贫穷、恐惧、流血、死亡是武装冲突地区儿童生活的全部内容,他们一出生就在贫困线上挣扎,尚在襁褓之中就走上颠沛流离、辗转逃亡之路;他们小小年纪就要经历生离死别,甚至被迫走上成年人的战场,为不知何方的“正义”和“自由”而战。他们当中的女童,不但天生与学校教育无缘,一旦被掳入军营,还要遭受比男童更悲惨的双重奴役——既是军队中的苦力,又是武装军人的性工具。
在间接谈到自己作品的主题时,杰瑞·比萨奇反复提到“年轻人”,他说:“……武装冲突影响着真实的年轻人,他们和各个地方的年轻人一样,分享着同样的希望、梦想、恐惧和爱。我们需要强调的是世界各地的年轻人的共同点,而不是文化或人为的政治分歧。”他呼吁:“年轻人要对世界各地处于这种情况下的同胞们敞开胸怀。他们必须知道,只要有一个孩子处于危险之中,那么没有哪个孩子是安全的……所有的人都有责任和神圣的责任去设法帮助每一个受苦的人、受奴役的女孩、受折磨的男孩、儿童兵、出生时就有艾滋病的婴儿和他或她12岁的母亲……”“年轻人”呼应了作者写作的初衷和他血液里流淌的普世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他不但要真实披露武装冲突下苦苦挣扎的少年儿童的所思所想、所梦所爱、所怨所恨,更要藉此唤起更多生活在和平天空下的同龄人的愤慨、同情以及由此而衍生的帮助义举。世界终将是年轻人主导的世界,套用国内一句流行的口号,“少年爱则世界同,少年恨则世界毁”,今天一个心怀仇恨的年轻人,明天必是人类和平的危险杀手。对于适龄接受学校教育的年轻人,唯有贯彻爱的信念于教育始终,方能收获教育的终极成果——一个人人享有幸福的和平世界。因而,教育也是作者所认为的年轻人必须享有的基本权利,他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教育通过改变年轻人终将改变世界。这也恰恰成为作者多年来冒着生命危险奔走于世界多个武装冲突地区,多年来创办并致力于全球和平学校项目的精神动力。
一个书生的笔和手看起来是羸弱的,要担当全部的教化责任显然不堪重负,但有时,较之冷冰冰、黑洞洞的枪口,笔尖更易使冥顽不化的人解除武装,也更易使温柔富贵乡里做着迷梦的人猛醒。世界和平也许暂时还少不了武装力量的维护,但长远来看,教育却是最终的选择。作者不是联合国武装人员,他担当的是另一种维和使命。他可以不必武装到牙齿地履行使命,也大可不必提着脑袋枪林弹雨里穿行,但他还是去了,那些地方,光听名字就让人不寒而栗地联想到饥饿、疾病、痛苦、战争、死亡。他把所见所闻写成文字,他把所思所感汇于笔端,他用文人纤弱的肩膀担起了道义——姑且不论文武,勇于担当使命,尤其是自觉自愿担当使命,仅这一点就足以赢得全世界的尊敬。
《乱世小玛丽》故事发生在非洲,对此,小说前言部分摘录的“一位非洲母亲”的一段话作了很好的交代;介绍主人公小玛丽的时候,说她“丝绸般滑润的皮肤呈现出奶油巧克力的亮黑色”;小说名为 “Marie in the Shadow of the Lion”(直译“在狮子的阴影下”),借狮子指非洲,又指武装冲突的淫威;“狮子吃羚羊”之类非洲儿童耳熟能详的故事则凸显儿童这一群体在武装冲突之下的弱势。《非洲少年历险记——天堂的破灭》中“天堂”指非洲,这个原本与世无争、物我和谐共处的家园,却在某一天随着反政府武装的到来而沦为人间地狱。狮子与羚羊这一对意象在作品中又反复出现,暗示非洲儿童险恶的生存环境。《艾伯拉罕和阿曼——梦想与灰烬》的故事推测是发生在中亚,如阿富汗或其周边地区。小说一开头就单刀直入地交代“新政府”的新规定:女孩不准上学;妇女不能参加工作,不能和陌生男人说话;女孩到了一定年龄,出门必须穿从头罩到脚的长袍,而且至少由家里一位男性亲戚陪同;禁止人们唱歌及参加其他一切娱乐活动,等等,规定之严苛,使人不得不将其与某些宗教组织或派别对号入座。小说中还明确提到了“斋月”和斋月里“白天禁食”的穆斯林习俗。此外,艾伯拉罕的堂叔父纳舍尔·艾克朗“的三个哥哥都死于早年的战火”;而战争虽然使艾伯拉罕的父亲“失去了一条腿”,但他“毕竟幸存了下来”;艾伯拉罕19岁的哥哥“一年前上山去打仗了,从此杳无音信。”凡此种种,说明这是一个长期饱经战火摧残的国家,是各种政治力量的角力场,没有哪一个家庭是完整的,政权反复更迭,各种政治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其武装力量也走马灯似地轮番上台,但无论哪一路军队,带给这个国家的都不是福音,而只是新一轮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