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田国秀老师指出:“当你选择了教师的职业,就有责任和义务成为一个良性、健康的生命。”学会自我疏导,保持心理平衡,拥有健康积极的心态,是教师的职责,也是教师的义务。据调查表明,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的比率在20%,而教师的心理障碍的比例却高达60%以上,近65%的教师普遍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快乐,60%的教师有时忍不住要生气发火。老师,你放慢一点脚步。其实,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主要是心态不同罢了。正如大思想家詹姆斯所说:“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发现,就是人类可以凭借改变态度而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当下,慢,就是健康和乐观心态的基础。
只要拥有慢心态,把生活的脚步放慢一些,一切都显得从容。你可以在忙碌的早晨穿着睡衣斜斜地倚在躺椅上,坦然地品着茶,悠闲地看着报纸,耳边浪漫的音乐或许又给你一个温馨的小憩;你可以在伏案工作的空档把玩案头美丽的盆景,梳理叶子、施肥、浇水,倦意就在你轻松的思绪飘飞的瞬间,在你伸腰肆意打个哈欠的剎那消失殆尽……,生活是靠自己调节,生活中的美好也是要自己发现。
适度放慢节奏,对每个人自身来说,都是一种和谐。“有意识地放慢生活节奏使长期紧崩的神经得到放松,压力和困扰也得到排遣、焦虑、烦躁、无助等低迷情结也会消除。”
二、慢,是课堂的艺术
在我们的一些课堂上,无论是家常课,还是公开课,虽然不乏独到之处,但由于过于注重教学流程,过于关注教学环节和对教学闪光点的开掘,使得课堂常常陷入另一种“形式化”,匆匆地走着过场,演绎着表面的热闹,而学生是否真正得到益处呢?应该说,教师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还是考虑了学生学习的角度,可真正走进课堂,却因为眼中少了学生,造成了高耗低效的后果。要真正把每个环节落到实处,我们就必须“慢一点,再慢一点”。如果学生表面上学完了老师所预设的所有教学内容,可都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毫无所得,那么意义又何在呢?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有所收获,有所得,慢一点又何妨?让每位学生从容地读,从容地写,踏实地思,踏实地练;让每一次练习都是扎实可行的;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迈进学习的“自由王国”。
我有幸在海口听了魏洁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后,从视觉、听觉、心灵都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我觉得魏老师上的这节课可以用三个字来理解:慢!慢!慢!
其一:慢——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思想形成的过程
谈话导入,不知不觉中魏老师引出“学校发展史”、例1“倒果汁”的研讨,在新知的探究过程中,足足经历了15分钟。学生画示意图、线段图展示所用的时间,应该花了半节课时间呀。好大方的老师啊,的确,若没有足够时间探索,是不易促成数学思想形成的。“慢工出
细活”,只有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思想形成的过程,才能有效构建新的数学思想。
其二:慢——课堂生成问题处理有耐心,不强行带过。
学习中学生出现认知拐点时,魏老师不急于告诉学生问题的结论,而是适机采取延评价。如学生对原来甲杯果汁是“200+40”,是“200+20”呢?老师通过请两名学生学生画意图、线段图分析,请几名有见地的学生讲解,两次请出现认知拐点的孩子上台交流,使该生在多次的思维碰撞中有所体验,达成终极学习目标。
其三:慢——正因为有了前两个“慢”,可以肯定一点,学生对“倒过来推想”这个数学思想的遗忘自然就很慢,或许将成为学生永生
难忘的思想。
这节课,让人品到了一种“慢”的艺术。课堂上的“慢”,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人的位置上,很好地实现了教师教学设计意图,达成了教学目标。一个“慢”字,不仅体现了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也体现了“以人为本”,值得我们思考。
慢一点,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注与欣赏,更体现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慢,不是拖沓,不是时间的无端损耗,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节奏,是态度,是张力,是大度,更是艺术。那就慢一点,再慢一点吧,只有如此,我们的课堂才能绽放如花笑脸,融入学生的心灵之中。
三、慢,就是爱的坚持和守望
“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 当你接受这样见解的时候,或许你就会少一些急功近利,少一些浮躁,而多一些理性,多一些耐心。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也经常会遇到心烦的事,总会感觉千头万绪,无所适从,但当我们想到孩子就是在耐心等待的过程中成长的,心态就会平和很多,看问题的角度也会不一样。
数学是中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主要科目之一,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外作业较多,再加上数学本身抽象、难懂,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较大,尤其是在我们学校,差生面大,转变工作的困难更巨大。老师放慢一点脚步,研究学生学习数学困难所在,找出积极有效的解决办法,耐心帮助后进生克服学习数学的困难,消除厌学情绪,使他们真正愿学、会学、学会。
小邓是一名成绩很差的留级生,已经上过三年级了,还是用手指头讲教不够还用上脚指头。我对他费尽心机,先是每天让他背口诀,再让他口算练习,接着让辅导他计算法则,现在已经能够比较顺利地进行笔算,虽然不免有时“故伎重演”,弄得满堂大笑。小虎也是个特殊人物。他辗转三所学校,才到我班来,以前学习成绩总是在50分以下,我总是教育他不要急于和别人比高低,先跟自己的以前比一比,要善于发现自己的进步。这样渐渐树立他的自信心,经过不懈的努力,后来成绩提高了。一次达标测评得了80多分后,他高兴地对他爸爸说:“我考了81分也不骄傲”。
从当今主流教育观念来说,教师的责任绝不仅仅只是完成知识的传递,应该还有比传递知识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学生人格的塑造。知识,学生是可以自主学习的,即使今天没有掌握,明天可以继续补课,事实上自学成才的例子并不鲜见,但是人格的塑造不可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且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一旦缺失了这重要的一环,就终生难以弥补。
我班的小高是一名自尊心极强的学生,并且脾气暴躁,经常动手打人。父母的批评、甚至打骂,对他没有一点作用。他妈妈经常来向我诉苦:“我已经没有办法管他了”。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一般不当众批评他。犯错误时,就单独找他谈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礼。渐渐地,他有事愿意向我汇报,打人闹事少发生了,而且积极主动扫地、拖地。我抓住这个契机适度地在班上表扬他。因为我发现这种学生犯错是有周期性,而且周期很短,两三天就会重犯。所以我要求他每天向我汇报纪律情况,并叮嘱他千万不要动手打人,从此以后他很少犯错误,即使打了人,也会及时地向我承认错,并决心改正。这是以前从来没有的,我心里暗暗高兴。一天,他要求我放学时让他领排出门,我满口答应了他,并鼓励他“老师相信你能行”。后来大家经常可以看到小高把整整齐齐的队伍带出校门。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