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孔子“爱人”的思想从孝顺父母、兄爱弟恭的亲情出发,推及到社会各个成员之间相互关爱。在《论语》中,孔子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爱是一种合乎自然的、最基本的爱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成员之间广泛爱。本文从孔子“爱人”思想的“内”、“外”、“反省内求”以及当代价值四个方面论述生而“爱人”这一思想。
关键词:仁 爱人在于内 爱人在于外 爱人在于反省内求 当代价值
宇宙万物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生存,作为“万物之灵”的人何以生存,这是人类最基本的问题。精读《论语》深有感悟,孔子的“仁”学的确为人类何以生存提供了指南即生而爱人。在孔子看来,一切生存都源于“仁爱”之中,每一个人都在爱与被爱之中生存。
“仁”,在《论语》中出现了一百多次,从“仁”的字形结构看,它是由“人”和“二”的组成,表示人与人的关系,古仁字有“忈”、“忎”等。“忈”字是“二”和“心”的组合,意思是两个人的“心”亲密结合在一起;“忎”字是“千”和“心”的组合,本意指千心为仁,在此特指关爱众人心性之欲即爱人,都反应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关系。在孔子看来“仁”是“人的最高的道德品质”【1】“是天真纯朴之情,自然流露之情,一往情深,人我合一之情。【2】他认为仁就是“爱人”,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强调“仁”的出发点就是“爱人”,人只有去爱别人,才能理解“爱人”的真正内涵、感悟爱的意义。可以看出,孔子“仁”学的基础是人性,他是在认定人性这一基础上建构了“仁”学,所以在孔子认为人若要生存,最好的方法就是开启人性的善而“爱人”。其实“爱人”思想已充分展现了人性的自然之善。根据“爱人”的国度,“爱人”可以分为“内外”之爱,“内”是家庭内部的、有血缘关系的爱;“外”是家族以外的、没血缘关系的爱,而且“内外”之爱是统一的,“内”是基础;“外”是“内”的扩展和延续,如孔子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论语·泰伯》可见,孔子的“爱人”思想是由近及远的,从“亲亲”开始,到“泛爱众”。
一 、“爱人”在于“内”
“爱人”在于“内”是爱自己的家庭成员,使家庭成员和睦相处,主要体现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兄弟之间的爱和夫妻之间的爱,这是一种自然的、合乎天性的爱。如“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在孔子看来,孝悌之心是根本,对他人的一切态度都从孝顺自己的父母开始,如果一个人做到了孝悌,他就初步在社会中站稳脚跟,终究会大彻大悟。否则,在社会中,无立脚之地,而且也违背伦理道德的,正如孔子所说“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德,不敬其亲而孝他人者,谓之悖礼。”【4】所以孔子强调“爱人”首先要爱家庭成员,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是子女孝顺父母,绝对地服从父母。如果发现父母有不对的地方,应该委婉劝导,假如父母不听从,不得冒犯,尽管内心担忧,但不得怨恨。也就是孔子所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5】进一步地说,如果在父死后,很长时间也不改其志向或规矩,可以称之为孝。如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6】在孔子看来,即使是出于善良意志,改变父辈生前遵循的规则,也是不孝的。孔子的这种孝道观是人从内心深处对长者的尊敬而产生自然而然的结果,所以孝顺父母不仅仅是养活父母,更要关爱尊敬他们。如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养。不敬何以别乎?”【7】可以看出,孔子强调孝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是需要用实际行动来表达爱的心情,而不仅仅是伦理形式。
可见,在孔子看来,仁爱之心的根本在于孝悌,“父慈而教、子孝而谏、兄爱而友、弟恭而顺、夫和而义和妇听而婉”都是从孝悌开始的,孝是一切道德和爱心的根源。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具有最基本的道德修养即尊老爱幼,才有可能关爱他人、维护社会稳定。如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因此,关爱家庭成员,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并且是“爱人”在于“外”的前提和基础。
二、“爱人”在于“外”
“爱人”在于“外”是社会成员之间的博爱或称之为“泛爱众”。就是人与人交往时,要互相关心,与人为善,善于为他人着想。孔子认为真正的“仁“从自己开始,是由自己内心决定,而不是外在强加的,如孔子所言:“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1】但是,孔子强调在非血缘关系中,“爱人”最核心的是尊贤,如子曰:“泛爱人,而亲仁。”《论语·学而》又曰;“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子张》也就是说,对贤者、愚者和恶者要区别地对待,对贤者应该亲近些,对恶者、愚者应该包容些,但,“爱人”之心性则是相同的。针对这种情况,孔子提出了忠恕之道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3】,从内心教化人们与他人和谐相处。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称之为“忠”即“尽己为人” 是发自内心的忠诚、真诚,主要是对自己内在的要求。正如张岱年先生所指出:“立是有所成而足以无依,达是有所通而显于众,自己求立,并使人亦立;自己达,并使人亦达;即自强不息,而善为人谋”。也就是说“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14】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心态。“己所不欲,勿施与人。”【15】孔子称之为“恕”即“人同此心,每个人的理性都能判断是非、善恶,所以能够将心比心。”【16】强调依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忖度他人之欲,推己及人,以达到一种道德理想境界。孔子认为忠恕是相互统一的,只有两方面相互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仁”,可谓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17】这样就把整个人类发展看作是自己的责任,如曾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泰伯》这体现孔子提倡的只是那种刚强勇敢、能担负天下重任的人格,同时也体现了儒家思想的逻辑即修身、齐家、治国而后平天下,最终实现社会和谐、生活安宁、人人幸福的理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