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在演讲或写作时常用“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作为起承转合之句。但“世界”为何又称之为“大千世界”,许多人却是知之甚少。其实“世界”是佛教用语,犹言宇宙。世指时间,界指空间。《楞严经》卷四:“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 南朝梁成约《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忽自见大光明遍於世界,山河树木,浩然无碍。”唐王缙《游悟真寺》诗:“山河穷百万,世界满三千。”
既然“世界”是佛教用语,那么“大千世界”自然也就是佛教用语了,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简称,古印度传说中的一个极大范围的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同一日月所照的东、西、南、北四个洲(东胜神州、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卢洲)为一“小世界”,合一千小世界为一“小千世界” ,合一千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合一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因大千世界中有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故名“三千大千世界”。又一说:四大部洲之上,加须弥山半腰的四天王天,及须弥山顶的忉利天,并空间中的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等六天为欲界,再加上层的大梵天、梵众天、梵辅天,色界初禅天为一世界,千个世界为小千世界。一小千世界具千日、千月、千须弥山、千四大部洲、千四天王天、千忉利天、千夜摩天、千兜率天、千化乐天、千他化自在天…… 佛经称为“十方恒沙世界”、“十方微尘世界”,可见宇宙之至大至广。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遍观三千大千世界;觅普贤不可得见;而来白佛;佛曰:“‘汝但于静三昧中起一念;便见普贤。’”此当是“大千世界”的最早出处。
知晓了“三千大千世界”的来历,我们再从它历代不同的译名看看它内涵的发展及丰富性。 一 娑婆世界 “娑婆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在当今佛典中广泛采用的经典译名。最早见于达摩祖师翻译的《金刚经》中。 “娑婆”二字的组合关系意,直译为“旋舞迷离的”。以佛心说法:“婆娑世界”是眼在界外,所看世界之形在;“娑婆世界”则是心在界内,悟世界之本象。一个外观看形在;一个远观如转动陀螺状,近察旋舞又迷离;着相才有形和影,若不着相皆空明。一个内探辩万象,上探无垠星际云,一个下探微尘量子流。 结合现代科学的一些发现,人们已经认识到,原子世界由外部电子绕原子核旋转,太阳系世界由外部的行星绕太阳旋转;银河系世界由外部星云绕中心旋转,这些“世界”之形态是“娑婆世界”最好的实证比喻。 二 裟诃世界 “裟诃世界”的译名最早见于唐时代三藏法师的《大唐三藏经》,直接意思是“裹着沙衣的不可言世界”。由于“诃”字的本意是“不可言”,从而使得“三千大千世界”所蕴涵的内涵可以任意想象,无限丰富。然而“裟诃世界”作为“三千大千世界“的译名也有缺憾。那就是它不如原来“裟婆世界”所表达的形象那样生动,因此“裟诃世界”也被后来的佛学大德所放弃。 分析“裟诃世界”与“娑婆世界”译名的差异,我们可以看到,三藏法师之所以在达摩祖师之后又将“三千大千世界”翻译为“裟诃世界”,其本意体现了唐时期那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特征。 以现代的世界构造逻辑而论,“娑婆世界”较“裟诃世界”更贴近“三千大千世界”的关系意。“娑婆世界”所蕴涵的认识主体处于互为认识的时空对称关系中。因此说,“娑婆”---“婆娑”是此时最原始的本原,这个关系式代表“佛”本意,也就是缘生万物的那个原初关系式。 “三千大千世界”的中文译名之所以一直沿用“娑婆世界”,达摩祖师的《金刚经》译文之所以被喻为蕴涵了文字般若的经典,这不能说是没有原因的。 三 堪忍世界 人类对“娑婆世界”的解释本身,表达了人类认识所达到的层面。人们对佛典的理解境界不同,认识也就不同。到南宋理学兴盛时佛学大师们对“娑婆世界”的再翻译基本脱离了旧时对“世界”本元的他性解释,进而转向了内观心识性的认识历程,比如在南宋时的《无量寿佛经》就将“娑婆世界”翻译为“堪忍世界”。“堪忍世界”应属于对“三千大千世界”心识性境界的认识,意思是做事、磨炼、生死皆要“动心忍性”。但佛祖之启示“一尘含数刹”,从剖析学的角度揭示了三千大千世界的本质,其中之“三”不是简单的数字之三,而是动生之“三”,与道家所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三”有同理之妙而不是指具体的肉身之苦。
现代汉语成语中的“三千大世界”意思是指广阔无边的世界,其实从它历代不同的译名来看,也是一个极为丰富、纷繁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