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史记》中的《陈涉世家》(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我已经教了几个回合了。可能是心境原因,前几次教学时,我都没重视主人公陈胜的语言。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语言就破译人物心灵密码的最强大的工具;再加上近年自己偶尔也写点小说,刻画一些人物。这一次教学时,我为陈胜的语言所震撼,并且让我深深地悟到:陈胜的语言就是解读他心灵的密码最强大的工具,也是表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领袖的伟大人格魅力的最直接的方式。
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先生写作《史记》的原则是“不虚美,不隐恶”,他用自己的史家笔法为后人塑造了陈胜的形象。大凡刻画人物,主要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服饰等手段。在《陈涉世家》(节选)一文里,我们可以从司马迁提供的语言文本里看到,他在刻画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中国农民运动领袖时,最主要的手法是借助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在介绍陈胜的出身时,司马氏说“尝与人佣耕”。也就说,陈胜是一个受人雇佣的农民。但年少的陈胜不愿屈辱于现状,他用“苟富贵,无相忘”来表现自己最初的理想。当“同佣耕者”讥笑:“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胜长叹“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予以回应。从陈胜的语言中,我们可以感知到他的心灵:人生最痛苦的不是忍耐,而是不去积极寻求解除痛苦之道。陈胜将庸者喻为燕雀,将自己(努力改变痛苦现实的人)说成鸿鹄,以此来表达自我理想远大与灵魂神圣。与最初的“苟富贵”相比,鸿鹄的理想又高出了一个层次。
凭借自己的理想与智慧,在“適戍渔阳”的途中,陈胜已经成为“屯长”。在封建等级森严的时代,出身是仕途一枚最重的砝码。我们姑且不考虑陈胜用什么手段当上“屯长”,可他正想方设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面对“失期,法皆斩”的残酷现实,有着鸿鹄之志的陈胜,并没有屈服。他用自己的智慧,凭借对时局的洞察,冷静、果断、主动地与吴广谋划——“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为此,他们提出了“死国可乎”的政治理想——为国事而死。这种“死国”的理想远远超越了最初的“苟富贵”,是人生中最高理想之一。从陈胜“天下苦秦久矣”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得知:这次起义并非偶然,自然灾害仅是其中的催化剂,用诸葛亮的话说——“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经过经心的计划与准备,起义大业可谓水到渠成。他们利用“丹书鱼腹”、“篝火狐鸣”的方法,以及吴广的人脉资源。借都尉醉酒的机会,采取“(吴广)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的”策略,杀死朝廷鹰犬。可以说,起义首战告捷。尔后召令徒属, “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至此,陈胜的灵魂与思想已经到达一个新的高度,再也不是“为人佣耕”时的富贵梦了。他在坛上的这一番演讲,高亢嘹亮,充满激情,震撼天宇,也最能打动“壮士”的心,激励士气。特别是“壮士”一语,最能让七尺男儿热血沸腾,也愿意为“举大名”死。陈胜这种人性化的呼唤,跟徒属兄弟般的情感,与“秦王朝非人性的统治”截然不同,这也就暗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定会所向披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在历史的天空久久回荡。它唤醒了千千万万的劳苦农民:为自己的劳动果实而战,定会一鸣惊人;为自己的自由而战,死得值所。只有用自己的双手,才能创造自己的幸福,绝不靠什么神仙皇帝。
《陈涉世家》中,陈胜的形象如此高大而丰满,人物的灵魂如此高尚而神圣,这都得归功于陈胜的语言。换个角度说,司马迁用人物语言手段塑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让陈胜这一人物形象巍立于天地间。陈胜的语言才是解读陈胜形象心灵密码的最好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