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各国发展史屡屡向人们昭示,国家的兴衰系于教育,而教育的兴衰系于教师。迎接未来世界的挑战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教师素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心理健康,不仅是教师个人发展的问题,也关系到年青一代健康发展的问题。做健康的教师,才有能力培养出身心健康的阳光学生。
一、 当今教师心理现状
据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健康教育课题组采用国际公认的SCL-90心理健康量表,对14个城市的168个城乡中小学2292名教师进行的调查,约50%的中小学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约30%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中度心理障碍,2.49%已经构成心理疾病,远高于我国目前正常人群心理障碍发生率20%左右的水平。有心理问题的教师,小学多于初中,初中多于高中,城市多于乡村。调查的另一项结果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呈正比。
教师压力大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个人层面原因和职业层面原因:个人层面涉及学历、继续教育、职称评定、各类评估、人际关系等方面;职业层面包括工作量大、工作压力大、过多过高的教师角色期望、不够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收入与付出不成比例、学生问题难处理、教学教改难适应、个人价值难体现等问题。
二、 教师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心理健康是人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前提,教师职业更是如此。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正在成长的、有个性有发展的青少年,教师不仅以自己的知识传给学生,而且以自己的志趣、才能、性格、情感、意志、心境去影响学生。教师精深的学问、高尚的品德、友好的态度、浓厚的兴趣、积极的情绪表现、合理的语言表达等特质,都会为学生所观察、所注意、所模仿。同样,教师的不良心理行为、认知障碍、个性缺陷等必然会给学生潜移默化的负面效应或意想不到的心灵伤害。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心理健康不仅能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产生直接的、积极的影响,而且有助于教师形成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一方面,教师和学生朝夕相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模仿的榜样,教师心态良好,意志坚强,有进取心、同情心、创造力,人际关系协调,人格完善,能迅速调节不良情绪,就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以自身健全的人格力量和健康的心理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反之,人格不完善、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常常是赏罚无度,喜怒无常,冷漠粗暴,很容易引起学生情绪困扰,适应不良,甚至发生心理障碍和形成一些消极的人格特征。
另一方面,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需要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教师的指导。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但由于他们身心发展还未成熟,大脑兴奋与抑制不平衡,生活经验少,自控力差,又缺乏分辨力,因此,在生活和学习中往往容易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交往障碍和青春期情绪困惑等问题。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使这些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教育和指导。
三、 如何改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一)改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需要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教师需要社会的理解和关心,全社会都不能忽视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学校要立足于现实,关注教师心理健康,为教师心理健康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制定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有利于学校教师团体团结、健康和谐的考核制度。
(二)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教师个体自我调节是心理健康的关键。作为教师,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必须适应这个职业繁忙而紧张的特点,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
1、应积极地接纳自我。真正了解、正确认识和评价、乐于接受和喜欢自己。承认人的差异,允许自己不如别人。
2、要热爱本职工作,积极关爱学生。教师要学会从爱的教育中获得自我安慰与自我实现,从有成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成就感。
3、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教师的教育心境是否稳定、乐观、积极,将影响教师的整个心理状态及行为,也关系到教育教学的工作效果。
4、具有自我控制各种情绪与情感的能力。繁重而艰巨的教育工作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在教学工作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坚定性,在处理问题时具有决策的果断性和坚持性,在面对矛盾时具有沉着冷静的自制力,以及给予爱和接受爱的能力。
5、具有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人格健全,交往和谐。在对人处事上,尊重、真诚、羡慕、赞美等积极态度要多于畏惧、多疑、嫉妒、憎恶等消极态度。
6、学会敬业、善良、淡薄、宽容,心平气和的对待自己的职业,自己的工作。多进行体育锻炼,闲来听听音乐、读读文学作品、练练书法,注意修心养性,学会放松自己。
教师是树,心理健康是阳光。有阳光灿烂的心态,教师才能胜任这个阳光的职业,才能培育出阳光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