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标准贯入试验成果(实测值)统计表 土层编号 土层名称 最大值
(击) 最小值
(击) 平均值
(击) ① 素填土 5 13 10 ② 粉质粘土 4 14 7.0 ③-1 淤泥质土 1 4 2.3 ③-2 淤泥质砂 4 7 5.2 ④-1 粉细砂 4 9 6.0 ④-2 中砂、粗砂 8 23 14.7 ⑤ 粉质粘土 6 28 16.0 Ⅴ 全风化砂岩 33 36 34.8 IV 强风化砂岩 50 65 57.5 3.3 现场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本阶段对场地内7个钻孔中的④-3圆砾层进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统计结果见表3。
表3 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实测值)成果统计表 土层 孔号 动探深度
(m) 统计
次数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④-3 ZK10-1 8.70m~12.40m 37 29 4 18.5 ④-3 ZK10-3 7.30m~11.80m 45 35 3 23.3 ④-3 ZK14-2 1.20m~4.60m 33 31 2 14.4 ④-3 ZK15-1 0.50m~4.10m 36 29 1 13.0 ④-3 ZK16-2 0.60m~3.90m 33 28 2 13.2 ④-3 ZK16-3 1.00m~4.60m 35 37 2 16.5 ④-3 ZK17-2 7.10m~9.40m 23 23 4 14.1 3.4 各岩土层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根据现场标准贯入试验、动力触探试验以及室内土工试验,并参考类似工程经验进行综合考虑,提出各岩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见表4。
表4 岩土层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表成果统计表 层
序 土(岩)名 状
态 容
重 渗
透
系
数 承载力特征值 摩擦
系数
砼/土 饱和
快剪 固结
试验 允许
坡降 凝
聚
力 摩
擦
角 压缩
系数 压缩
模量 γ k fak f Cq Φq av1-2 Es1-2 J允 kg/m3 cm/s kPa kPa (°) MPa-1 MPa ① 人工填土 松散 19.1 5.0×10-4 90 0.25~0.30 16 24.3 0.40 5.5 0.40~0.50 ② 粉质粘土 软塑~可塑 18.5 2.0×10-5 100 0.25~0.30 14.5 8.4 0.42 4.9 0.60~0.65 ③-1 淤泥质土 软塑 18.5 2.1×10-6 70 0.20~0.22 8 7.4 0.34 5.3 0.55~0.60 ③-2 淤泥质砂 松散 19.4 1.0×10-3 110 0.30~0.35 4 22 0.27 6.4 0.30~0.35 ④-1 粉砂、细砂 松散 19.1 2.0×10-3 120 0.35~0.40 3 23.3 0.19 9.3 0.30~0.35 ④-2 中砂、粗砂 松散~稍密 19.6 5.0×10-3 150 0.45~0.50 0 33 0.11 14.5 0.35~0.40 ④-3 圆砾 稍密~中密 20.5 5.0×10-1 280 0.50~0.55 0 35 0.20 10.0 0.45~0.50 ⑤ 粉质粘土 软塑~可塑 17.5 9.8×10-4 170 0.30~0.35 12 13.6 0.59 4.6 0.60~0.65 V 全风化砂岩 可塑~硬塑 19.5 2.0×10-5 280 0.35~0.40 25 25 0.40 7.0 0.65~0.70 IV 强风化砂岩 硬塑~坚硬 480 3.5各岩土层边坡开挖建议值根据现场试验及室内土工试验,并参考类似工程经验提出各岩土层边坡开挖建议值见表5。
表5 各岩土层边坡开挖建议值表 土层编号 ①
素填土 ②
粉质粘土 ③-1
淤泥质土 ③-2
淤泥质砂 ④-1
(粉)细砂 ④-2
中砂、粗砂 ④-3
圆砾 ⑤
粉质粘土 Ⅴ
全风化
砂岩 永久坡比 1:2.25~
1:2.50 1:2.00~
1:2.50 1:5~
1:8 1:3.00~
1:3.50 1:3.00~
1:3.50 1:2.50~
1:3.00 1:2.00~
1:2.50 1:1.75~
1:2.00 1:1.50~
1:1.75 临时坡比 1:2.00~
1:2.25 1:1.75~
1:2.00 1:4~
1:6 1:2.75~
1:3.00 1:2.75~
1:3.00 1:2.25~
1:2.50 1:1.50~
1:2.00 1:1.50~
1:1.75 1:1.25~
1:1.50 注:临时边坡取较陡边坡,永久边坡取较缓边坡,坡高超过8m增设卸荷平台。 4 场区工程地质评价 4.1 渗漏及渗透稳定根据勘察资料场区表层为①人工填土,该地层分布连续,渗透系数取K=5.00×10-4cm/s,为中等透水层;②为粉质粘土,渗透系数建议值2.00×10-5cm/s,为弱透水层;③-1淤泥质土在沿线堤基内呈小范围分布,渗透系数建议值2.10×10-6cm/s,为微透水层;③-2淤泥质砂在沿线堤基内呈带状分布,厚度较薄,其渗透系数建议值为1.00×10-3cm/s,为中等透水层;④-1(粉)细砂层在河床两岸分布较广,但厚度较薄,其渗透系数建议值为2.00×10-3cm/s,为中等透水层;④-2中粗砂,在堤基内呈小范围分布,仅部分钻孔有揭露,其渗透系数建议值为5.00×10-3cm/s,为中等透水层;④-3圆砾、砂卵石层在场区内分布广泛,局部厚度较大,且透水性较强,为堤基内主要透水层,其渗透系数建议值为5.00×10-1cm/s,为强透水层,该层极易产生渗流稳定破坏;⑤粉质粘土层(残积)室内试验渗透系数为9.80×10-4cm/s,为中等~弱透水层;Ⅴ全风化砂岩其室内试验渗透系数为2.00×10-5cm/s,为弱透水层。个岩土允许坡降建议值见表4。 4.2 堤基沉降及抗滑稳定堤基中局部段存在③-1淤泥质土层软弱夹层,堤段间可能会产生不均匀沉降,建议对特殊堤段进行必要的地基处理;堤基中局部段存在抗滑稳定性问题,③-1淤泥质土层与混凝土基础间的摩擦系数f=0.20~0.22。 4.3 地基基础处理根据本次钻孔揭露,堤基内③-1层、③-2层在区内多呈透镜体分布,为主要的软弱土层,可能会产生不均匀沉降,建议对堤基进行基础处理,处理深度至⑤粉质粘土层(残积)下1m(对埋藏较浅段可进行开挖换填,局部厚度较大的堤基段进行搅拌桩或旋喷桩处理)。 5 结论及建议(1)根据现场注水试验资料:①人工填土层具中等透水性,②粉质粘土层具中等透水性,④-3圆砾层具强透水性,⑤粉质粘土(残积层)具中等透水性。
(2)在堤线左岸0+913.4~0+771.0及右岸1+223.2~0+553段堤基极易产生管涌等渗透破坏。可采用土工膜进行垂直防渗处理,处理深度进入残积的粉质粘土层。
(3)建议对堤基存在软弱地层段进行必要的地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