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国学经典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作为人类宝贵的知识和精神财富,滋润、涵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贤哲精英,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滋养剂。学习国学经典最重要的是唤起孩子对国学的兴趣;创设情景,营造氛围,是打开学生诵读兴趣之门的钥匙;教师范读,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创新诵读形式,异彩纷呈的诵经活动,让读不再枯燥乏味;古今相用,架起学生与国学经典诵读的桥梁。
关键词:创设情景;教师范读;创新诵读;古今相用
国学经典都是古代名家千锤百炼的结晶,蕴含的内容既展示了我国历史文化精髓,又显现了古仁人志士的优秀风范。但由于距今时代久远,今人理解难度较大,那我们教师应如何才能调动学生诵读的兴趣,让其从中受益呢?我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诱发诵读的兴趣
创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氛围、环境。为此,我们可采取生活再现、穿插故事、表演展示、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并用充满热情的教学语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诱发学生的诵读热情。如学习《无衣》时,我以多媒体再现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场面,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学生带着“参军卫国”的激情,在和课文感情基调相和谐的背景音乐中热情的诵读起来,好像自己就是那个慷慨从军救国、奔赴战场的主人公。
二、教师范读,感染学生,激起诵读兴趣
“言教莫如身教”,诵读国学经典,老师必须首先亲近国学,认真范读,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于漪老师曾说:“教师本身对文本的理解有多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才会有多深。”教师范读,正是教师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体验以最质朴、最直观、最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给学生以激发和感染。教师如能在范读中“读之以情”,学生就会“感之以趣”,“趣之以读”,“读之以思 ”,因此,范读本身又对学生“授之以法”。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澎湃的气势,就会如股股清泉流进学生稚嫩的心田,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
三、创新诵读形式,诵经活动异彩纷呈
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养成自己诵读习惯,我从三个方面创造性地运用诵读形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晨读,演好“独唱”
“戏唱三遍无人看,书读几遍会生厌”为了摆脱晨读时学生没精打采,形在神飞的局面,晨读时,我要求每个学生作好上讲台当众表演诵读的准备,这样谁也不能滥竽充数。并规定:每组每人轮流上讲台放声诵读,不得超过五分钟,其它学生监听当评委,并按照三条标准评议:一用普通话朗读;二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不断读,不回读;三吐字清晰,声音豁亮,语句流畅,在各组选三名能手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示范表演朗读,排出“十佳能手”阵容。对于各组读的差的学生不是歧视和放弃他们,而是派一名最佳能手进行传、帮、带,定期进行汇报诵读,再让学生评议。这样一来,有了“露一手”的舞台,学生的厌读情绪克服了,由“要我读”变为“我要读”,诵读情绪高涨,读出了“味”,产生了美感,提高了鉴赏和表演能力。
(二)课间,唱好“合唱”
经典诵读与学校课间游戏相结合,以往拍拍手、跳皮筋等游戏的顺口溜如今换成了“人之初,性本善……”、“道可道,非常道……”等经文,学生们玩中学,学中玩,整个校园“诗情盎然”。经典诵读与大课间相结合,根据广播体操的节律和动作,配上《三字经》、《千字文》、《论语》等经文,全体学生边舞动边诵经,气势磅礴,成为校园的一道亮丽风景。在“大合唱”的良好氛围中,学生耳濡目染,每天只要读一读,经典自然而然就背下来了。
(三)异彩纷呈的诵经活动,创造出竞读的氛围。
如:1、语文课前3分钟接背。2、班级小型赛诗会。3、古诗文书法比赛。4、辩论赛。如《道德经》中的“不敢为天下先”和我们现今社会的“敢为天下先”辩论赛。
三、古今相用,架起学生与国学经典的桥梁
在国学经典诵读中,我们不妨采用“以今度古”和“古为今用”的方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了,国学经典也就活起来了。
教学中我经常用现实生活来阐释经典,如背到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时,我及时的与现代有些人“不怕自己没本事,就怕别人不知道自己。一味求取名声,绣花枕头外面好看,驴粪蛋外面光溜”的做法相对比,学生现身说法,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让国学经典诵读走进孩子的日常生活,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我校学生建立了“读圣贤书,立君子品”成长袋,通过读诵记载、默写卡片、争星挂章等活动,体验诵读的成功愉悦,增强“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的感受。自诵经活动开展以来,学生精神面貌有了大的变化。学生比以前知礼多了,懂事多了,对老师也更加尊重了,课间不文明现象减少了,打架、骂人现象也不存在了。
综上所述,经典诵读是一项灵魂工程,贵在扎实,难在坚持。我们语文教师如果带着一颗探究的心,细心研究学生和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大胆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采取灵活多变的诵读方法,就能激发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积极性,达到教师“寓教于乐”、学生“乐有所学”的效果,这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也是一种极好的渠道。
参考文献
1、《阅读教学要在读上下功夫》王小莲
2、《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国农学通报》
编辑QQ 
编辑联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