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盐池县地名的总体空间特征
整体而言,盐池县地名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和人文环境的变迁关系密切,空间分异较为明显。
地貌对盐池地名的形成,影响巨大。盐池县南部山区的地名密度大于中北部地区。从地形图上看等高线密集则地名密集,概因地形破碎,方位标志地物多,有利于地名的形成,黄土疏松有利于农业耕种,古时可承载的人口数量较多,为指位,对地名的需求也多;相对而言,北部的风沙地不利于人类的生活,但沙生植被形成的干旱、半干旱草原可以进行畜牧业,旧时地广人稀,地形又较为单一,方位标志地物较少,因此形成的地名较为稀疏。
反映自然地貌的地名在全县都有分布,南部地貌类地名占当地地名的比例高于中、北部。地貌类地名中又以高地和洼地类地名为多,如描述相对地势高,包含有“山”、“塬”、“岭”、“峁”、“台”、“梁”、“圪垯(疙瘩)”等字眼的地名,描述相对地势低,包含有“沟”、“湾”、“洼”、“滩”、“坑”等字眼的地名。这是因为一定区域内的最高处和最低处地形特征最明显,又相对唯一,容易辨认,指位功能最强,因此最容易被人们做为地名标志物。
在水文类地名中,以“河”命名的地名多分布于山水河沿岸,如北河、南河、张家河口、北河下、北河上、河口等;以“沟”命名的地名分布于北部和南部的三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条状带上;以“井”命名的地名北部数量较多,相对集中分布于南北中轴带上[5];塘既可用于牲畜的饮水以及部分农业灌溉,又适合人类居住,所以以“塘”命名的地名在南北都有分布;以“湾”为名的地名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的簸箕状的丘陵坡底和山脚下。
在中、北部分布着许多以土壤颜色命名的聚落,如“红井子”、“红山沟”、“红沟梁”、“红土沟”、“宋红沟”等。
由于窑洞是黄土高原区人们的重要居住形式,在盐池南部黄土丘陵区和中、北部个别孤立黄土分布点也有一些以窑命名的地名。有的在“窑”前冠以姓氏命名,如“杨崖窑”、“张家窑”、“刘家窑头”、“朱家窑子”等;有的以方位、位置命名,如“上高窑”、“下高窑”、“窑沟畔”、”北窑子”等;有的根据窑洞本身的状况命名,如“烂窑坑”。头道边长城以北,古时多为沙地,没有打凿窑洞自然条件,因此没有窑洞,也无以窑命名的地名。
中北部宜牧,在盐池县中北部存在许多因养羊、养马而形成的地名,如大量以圈、场为通名的地名,以及“马坊”、“马场井”、“马地掌”、“青马圈”、“马儿庄”等地名。
总体看来,中北部的地名主要与牧业、防御设施和资源(物产)有关,中南部的地名主要与生产活动(农业生产、居住形式)有关,南、北部均有与民族聚居、民族活动有关的地名。南、中、北均有与自然地形地貌有关的地名,但南部黄土丘陵区地貌类占比最高,一半以上地名与地形地貌有关。
3.结语
地名既是一种专有名称,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做为人类活动的产物,地名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区域的地名在组成上既有规律性,又有独特性。盐池县的地名充分反映了盐池县鄂尔多斯台地向黄土丘陵过渡的地貌特征和半干旱草原的环境特征,也明显记录了盐池大地上的民族兴衰、社会变迁、经济生产、军事活动等纷繁的文化景观信息。因此,今后在做盐池县自然区划、环境变迁、文化挖掘等研究时,地名都可做为很好的信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