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室内乐作为一种起源于欧洲的音乐演出形式,在国内外都深受大家喜爱,而其中的四手联弹作品中,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独树一帜,有着浓浓的民族风情,别具一格。本文以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四号》为例,结合自身演奏经验,通过分析曲式结构,演奏要点,来浅窥室内乐中的四手联弹,感受四手联弹带来的别样美感。
【关 键 词】 室内乐;四手联弹;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
提起室内乐,可能很多人一笑答之:室内乐我知道,我听过。但当仔细追究追问,什么是室内乐,都有什么样的表现形式时,大多数人却对此不甚了解。关于什么是室内乐,在有关辞典里有着这样的解释:
1991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牛津简明音乐词典》[1]这样解释:原指包括一切并非为教堂,剧场或公共音乐会堂演奏之用所写的音乐,现在的用法其涵义已和任何具体的演出场所无关,它一方面不包括独唱和独奏的音乐(或用另一种乐器伴奏的器乐独奏曲),另一方面也不包括管弦乐、合唱等一类的乐曲,只是二、三、四或更多件乐器合奏用的音乐、其中每件乐器单独担任一个声部,而各声部的作用一律无主次之分。在张柏然主编的《英汉百科知识词典》[2]中这样解释:原指家庭演奏的音乐,与大厅、教堂、剧场中演奏的音乐相对而言。合奏人数少,每人各奏一个声部。
在外国室内乐初形成于意大利在17世纪末传至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海顿对其进行了发展。莫扎特和贝多芬又进一步凸显出中提琴、大提琴在室内乐演奏中的特殊魅力,使声部更均衡。贝多芬还使钢琴与弦乐的重奏形式得到延伸发展。舒伯特则使室内乐更加富于歌唱性。18世纪末以后的作曲家如勃拉姆斯、德彪西、德沃夏克、柴科夫斯基等也都曾致力于室内乐的创作,并为后世留下许多经典作品。
室内乐的定义中包括重奏一项,其中钢琴二重奏是钢琴演奏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表演形式,可分为两人在两架钢琴上演奏即双钢琴演奏,和在一架钢琴上演奏即为四手联弹这两种演奏形式。在钢琴四手联弹作品中,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独树一帜,有着浓浓的民族风情,别具一格。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德Johannes Brahms)1833年5月7日—1897年4月3日,是德国古典主义乐派最后的作曲家,同时又是浪漫主义乐派中期的作曲家,他被视为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复古”者。 勃拉姆斯的音乐除了具有深厚的古典音乐功底外,还有浓郁的民族民间音乐风格。他的作品形象构成和音调基础大部分依赖于德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早在青年时代他就开始收集、记录、改编民歌,在自己的创作中常常引用德国民歌真切、温暖的音调,有意识地运用民族民间音乐的特点。1862年,勃拉姆斯迫不得已搬至维也纳,维也纳是个多民族聚居之地,勃拉姆斯在维也纳期间除了吸收来自奥地利、匈牙利、捷克等国的民族民间音乐精萃外,他本人还特别喜爱吉普赛音乐,于是记录下了很多吉普赛音乐的旋律,为后来的《匈牙利舞曲》的创作提供了珍贵的素材。
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是由21首乐曲组成的套曲,是为钢琴四手联弹所特别创作的。这套作品还被改编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器乐曲,如管弦乐曲,钢琴独奏曲、小提琴独奏曲、等等。这套作品显著地体现了十九世纪浪漫乐派的创作特点,吉普赛人热情奔放的舞蹈场面表现的淋漓尽致乐曲富有激情、动力性强这部作品属于特性钢琴音乐小品,节奏自由,旋律明快动人。
这21首分别是(个别调性由于独奏版原因会与四手联弹版调性不太一致):
1.g小调,很快的快板; 2.d小调,不很快的快板,活泼地; 3.f小调小快板;
4.升f小调,稍微绵延地,活泼地; 5. g小调快板,活泼地; 6.D大调,活泼地;
7.F大调,小快板,生动地; 8.a小调,急板; 9.e小调,不太快的快板;
10.F大调,急板; 11.d小调,行板; 12.d小调,急板;
13. D大调,优美的行板,活泼地; 14. d小调,行板; 15.降B大调,优美的小行板;
16.F大调,运动地; 17.升f小调,小行板,活泼地; 18.D大调,活泼地;
19.b小调,小快板; 20.e小调,活泼的小快板; 21.e小调,活泼地。
勃拉姆斯的21首《匈牙利舞曲》旋律主要来源于匈牙利民间舞曲维尔本科什、恰尔达什、拉苏舞、弗里斯、马加尔音乐以及吉普赛的民间音乐,由于《匈牙利舞曲》中有很多旋律是原汁原味的民间曲调,充分体现了吉普赛人丰富强烈的情感,具有奔放、诙谐、质朴的特质。《匈牙利舞曲》一般都是有两个有明显反差的部分组成,在速度上表现为先慢后快或者是先快后慢,慢板和快板的对比相当明显,一个柔情内敛,一个热情奔放。其中的第四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首先要特别声明一下,在独奏版中第四首是#f小调,但在这首四手联弹中原作即为f小调。2/4 拍子 Poco sostenuto稍微绵延地,活泼地。是复三部曲式(严格再现)。独奏版中曲式结构如下,但经对比后,四手连弹版若单独剔出主旋律部分加以分析整合,基本与独奏版曲式一致,只是调性须作更改。
A B A’(完全再现)
a a1 b a2 re c c1 coda D.C.
1-16 17-32 33-48 49-65 66-67 68-85 86-104 105-110 1-65
f f bA-f f F F F F f-bA-f
开头旋律有着一种悠缓、抒情,甚至带有明显的悲情色彩,这些旋律抒情、悠缓、深沉,展现了奔放、粗犷的吉普赛人由于流浪的生活,所形成的另一种特有的忧郁、悲伤的气质,因此可以看出,典型的吉普赛人的音乐中除了激情快速的旋律外也有抒情的忧郁的旋律,它以从另一个角度,全面地展现出了吉普赛人的内心世界。四手联弹比独奏优势之处就在于四只手的演奏更能烘托出悲凉的气氛,将气氛扩到最大化。
开头a部分,由二钢开始,仿若低沉的大提琴,哀诉着往事,从第18小节开始,主题转为第一钢琴演奏,虽然提高了音区,恰似小提琴哀婉而又不失高贵的音色,第二钢琴的跳音形式恰似拨弦,左手的切分节奏恰如其分的切入了舞蹈的特色。B段进行了一个小小的情绪转换,调性也由f小调转换为了降A大调,主题依然由第一钢琴完美演绎,第二钢琴左右手共同演奏出切分节奏,a2中左手变换了伴奏织体,左手部分依然沿用经典的切分节奏性,右手部分分化出两个声部,高声部与主旋律遥遥相和,16分音符做的伴奏增强了旋律的紧凑感。主题虽然又一次以“变身”的形式出现,但却为彻底转变做了一个完美的铺垫。
过渡的两小节66.67小节(谱例1.66 67小节)由第一钢琴以双手单音构成八度的形式来完成c d e f g连续的五个音使旋律顺利完成同主音大小调转换,F大调为旋律增添了一种新的生机,让旋律有了新的生命力。第一、二钢琴织体完全不同,这是全曲的旋律高潮点,同时也是全曲的技术点(谱例2.68 69小节),在练习这一部分时,建议先各自弹好各自的部分,再以一个相对较慢的速度来进行合奏,在合奏的过程中,双方应该严格遵循四二拍的拍子来练习,这样既会准确,又方便日后提速。第二钢琴连续三联音方式应对第一钢琴的大附点加双四分,第一钢琴加入了许多倚音来进行装饰,加之速度的提升,演奏过后常常会有一种圣诞节圣诞老人迎着瑞雪驾驶驯鹿车上银铃“铃铃”作响的清脆感,闪烁的圣诞树上的灯光,配着铃声的清脆声音,听后令人精神大振,仿若嗅到了节日的快乐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