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容丰盛。这套教材宛如百科全书,介绍了天文、地理、动物、植物、音乐、文学、生活、军事、历史等方面的科学知识,配图更是以直观效果,展现出绚丽多彩的大千世界和千姿百态的生活万象。据笔者观察,这些插图在内容上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叙事插图、第二类为人物插图、第三类为常识插图。
叙事插图的作用,大多是对课文描述的某些情节或场面的呈现,不仅诠释了课文,还起到了满足儿童好奇心、活跃教学气氛的作用。例如,第6册第45课《蚕》,用3幅图描绘了吐丝、结茧、破茧、变蛾的经过,有助于学生对蚕宝宝生长的全方位认识。第4册第46课的《逐雀》插图,紧扣课文内容,将逐雀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勾勒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富有生活气息,童趣盎然。
人物插图,意在加深对课文及人物具体形象的认知。如第5册第8课《黄帝》中,写了黄帝的生平故事,文中插入黄帝的插图;第1册第1课,在大写的汉字“人”下,画上老奶奶怀抱婴儿,老爷爷手牵孙子,旁边还站着爸爸妈妈和小姐姐。这一幅中国传统的三代同堂图,就把人的基本范畴男女老少、长幼有序的社会关系表现得清清楚楚。
常识插图数量最多,共138幅,占全部插图的56%。各册分布情况如下:
表一:生活常识插图各册分布情况统计 册数 第一册 第二册 第三册 第四册 第五册 第六册 第七册 第八册 常识(幅) 24 15 15 18 14 21 18 13
这类插图通常是结合教材,增加感性认识,揭示科学原理。第6册第15课的《汽机》,为帮助学生理解蒸汽机的工作原理,画了一幅剖面图,将火烧水、水生汽、然后通过管道推动机轮运转的过程表现得非常直观。而在当时的中国,蒸汽机尚不多见,而能够把这种代表工业革命的机器画得如此合理,应该是商务印书馆请行家绘制的这幅图。
常识类插图中,更有对生活经验的大量介绍,有利于扩大孩子们的课外知识面,工具性、实用性也都非常强。比如,教大家怎么写收条,就配上收条的样文格式图;介绍邮政,便附上邮政价目表,寄信的时候,就不用问别人要贴多少邮票了。又如第4册第57课《洁净》,配上卫浴用品和清洁工具的两幅图,告诉大家要勤扫地、勤洗手,否则“汙穢不去,则易生病,不可不戒也”;第7册第25课的《西湖》,举出西湖景点示意图,可以帮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在图中找出对应的地点和线路等等,这是教材插图中使用最多的一种类型。
二、编排合理。由于与文字相比,看图教学,很容易让识字不多的儿童接受、消化,而且还有很多事物,如果仅仅靠讲解,也很难说出什么模样,因此这套教材采用了大量的插图,初小课本共有8册,插图245幅,有插图的课文占课文总篇数的56%。特别是对那些不能用语言准确表述的词语和物种,一律上图。比如,第5册第7课的《鸟》,共画出19种有名有姓的飞禽,对号入座,一目了然。当黑白图还表现乏力时,便用彩图配合说明。第1册以五色旗的彩图,来解释“红黄蓝白黑”这些单词。又如第3册第39课对“果园”的介绍,同时附上各种颜色的水果的彩图。第7册第19课的《鱼》,也用彩图把24种鱼画得栩栩如生。这在当时套色印刷尚未普及的情况下是非常难得的,显示出商务印书馆对编写小学教材的高度重视。
然而,如此重视配图,并不是意味着有图就上、越多越好,而是随学龄的变化、知识的增长来逐步减少配图数量。
表二:各册教科书中的插图数量的统计 册数 第一册 第二册 第三册 第四册 第五册 第六册 第七册 第八册 插图数(幅) 43 47 28 31 26 30 24 16 课文篇目数(课) 50 58 42 58 42 57 42 58 比例 86% 81% 67% 53% 62% 53% 57% 28%
由表可见,插图以前5册教材为多,其中又以第1、2册为最多,几乎每课都配图,如同连环画。这是因为第一学年作为识字入门,生动形象的插图能增加课文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插图所占的版面与文字所占的版面看,第1、2册几乎全都使用了大幅的图画,每课文字只占据了图画的一角,文字少,画面大,文字与图画所占面积比例接近1:1;第3至7册课文,以文字为主,但插图所占比例仍然较大。到第8册以后,全书以文字为主,辅以少量插图,既对课文起调节作用,又不至于本末倒置,使学生注意力过多放在图片上。
同时,对于插图位置的安排,也体现出编者的苦心。根据视线动向由左至右、由上至下的规律,并考虑到将图片置于文字左方比在右方更引人注目的视觉效果,因此,商务印书馆在编排教材中,把插图放在课文下方占多数,其次是放在课文右下方。其中,占一半以上版面、而文字少的插图,大多放置于文字下方,而面积较小的插图多置于课文文字右下方,这在第1、2两册教科书中尤为明显。
详情可见表三。
表三:插图与文字的位置统计 位置 上 下 左 右 左上 左下 右上 右下 夹文中 数量 29 91 5 9 11 17 7 59 4
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插图是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和研究民国初年小学教科书插图的特点,并吸收其精华,才能使我们的教材更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附图:
第6册第15课《汽机》
第5册第7课《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