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是“五四”以来的文学巨匠,是光耀千秋的文学泰斗,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手。他的文章,构思巧妙,语言精练,风格冷峻,意蕴深厚,是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我喜欢鲁迅的作品,它深奥的语言,深邃的思想,深沉的情感,就像深埋在地下的宝藏,需要用力用心去挖掘。得到后的欣喜,无以言表,恨不得与学生一起分享。可是由于时代的隔阂,学生对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涵,无法理解,也难以理解;而且鲁迅的文章夹杂文言,是不规范的白话文,读起来有些拗口。因而造成教与学的严重脱节,造成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麻木不仁”地听的尴尬局面。
鲁迅的作品人教版的初中教材共收编了九篇文章:分别是《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雪》《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孔乙己》,这些文章毫无疑问都是集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身的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我认为,要想让学生真正读懂鲁迅作品,喜爱鲁迅作品,应从多个角度解读它。
一、简介作者,交代背景:
俗话说得好”爱屋及乌”,要想让学生喜爱鲁迅的作品,首先得让孩子们了解并喜欢鲁迅。所以在分析作品前应先向学生介绍鲁迅的生平经历,了解他的精神品格,理解他冷峻外表下炽热的激情,体会他内心深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诚的爱,以及“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刻骨的恨,从而敬佩他,才能带着浓厚的兴趣拜读他的作品。
鲁迅先生的时代离我们很久远,他的文章主题深刻而丰富,特别是揭露时弊的文章,要真正透过文本认识作者的写作意图,准确把握主题思想,必须交代时代背景。对于一些政治色彩较浓的作品:如《“友邦惊诧”论》《雪》等,更应详细地介绍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而对于作品的政治性在教学中可以淡化。
二、赏析多彩的人物形象:
鲁迅作品的人物刻画非常精彩,人物形象个个鲜活,分析好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把握文章内容,挖掘文章内涵的重中之重。像聪明、机灵、热情、能干、善解人意的孩子头双喜;没有文化、粗俗,但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的阿长;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的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圆规似的细脚伶仃的尖酸庸俗的杨二嫂;项戴银项圈,手捏钢叉的机智勇敢的少年闰土;站着喝酒而穿着长衫的可怜可笑的孔乙己:他们无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赏析人物时应着重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用了什么样的人物描写手法、修辞手法、或者用了哪些精妙的词语、刻画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和怎样的心理。这些都应引导学生慢慢咀嚼,细细体味。
三、揣摩多味的语言:
鲁迅作品中的语言,或冷峻含蓄,或生动幽默,或准确凝练,入木三分而又有弹性,就像一颗百味豆,越嚼越有味,越品意味越丰富。
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文中运用大量的比喻,大部分语句都有内涵,耐人琢磨。
又如《风筝》结尾写道“……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社戏》的结尾一段“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
《藤野先生》中有这样的句子“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
《故乡》中作者写道“……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以上语言言简意赅,蕴含丰富的内涵,丰富的思想,品透其中的意蕴,对理解作者的感情,把握文章的主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把握多重的主题:
好的文章,用语三分,蕴意十分,鲁迅的文章属经典之作,呈现给读者的是冰山一角,深刻的意蕴,需要人们深入挖掘。
如《风筝》既揭露了封建教育的落后,又再现了兄弟间浓浓的亲情,还表现了鲁迅严于自省的精神。
《藤野先生》既表现作者的爱国精神,对不学无术的清国留学生进行辛辣的嘲讽,又赞美并怀念了正直、热情、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
《孔乙己》既揭露了封建科举的罪恶,又辛辣嘲讽了民众的麻木冷漠。
对鲁迅的文章,既要横看,也要纵观,才能全面准确的把握文章多重的主题。
五、学习多样的写作手法:
鲁迅作品中的写作技巧,应引导学生认真学习、体会并加以借鉴。如《风筝》、《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中的对比手法;《雪》中象征手法的运用;《阿长与<山海经>》的先抑后扬的写法;《孔乙己》的以乐写哀的写法等。这些写作手法可让学生不断积累并运用到平日的写作中。
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学生的头脑不是接受知识的器皿,对鲁迅的作品更要激发学生生疑,让学生的头脑中有问题涌动,让学生在生疑——质疑——析疑的过程中逐渐走近作品,使作品在学生的心目中鲜活起来。
七、推荐作品,全面了解:
鲁迅及他的作品仅凭几节课很难了解,让学生多读一些鲁迅的原作,从而激发学生阅读鲁迅,研究鲁迅的兴趣。如学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鼓励学生阅读《朝花夕拾》;学完《孔乙己》可让学生阅读《呐喊》,以此来丰富对鲁迅的了解,与鲁迅直接进行心灵的对话,让鲁迅及他的作品在学生的心目中完整而全面起来。
鲁迅的精神及其他的文章具有永恒的魅力,其人其文折射的爱憎情感,战斗精神、忧患意识,始终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他的思想可以穿越时空,慰藉天下苍生。不细读,不深读,不比较,不思辨,就不能走进鲁迅先生博大深邃的心灵。我们广大教师承载着传承文明的责任,把鲁迅的精神传播给青年一代,我们责无旁贷。阅读作品,学习鲁迅,让鲁迅思想的薪火代代相传,直至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