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1899—1983),原名权,后改名爰。四川内江人,斋号大风堂。他是一个性格豪爽,才华横溢,早熟而又享有高年的艺术家,他的生活充满了传奇色彩。它具有多方面的修养,人物、山水、花鸟都有极高的造诣,尤其是创泼墨、泼彩法,在山水画表现方法上作了重要的开拓。
张大千17岁时,就读于重庆求精中学。18岁东渡日本,学印染,兼习绘画。20岁曾一度出家为僧,“大千”就是禅定寺主持逸琳法师为他取的法名。后还俗。之后,在上海以诗、书、画崭露头角,尤以摹仿石涛之作而为人所知。在1933年,其作品参加巴黎波蒙博物馆举行的“中国近代绘画展览”,《荷》被该馆收藏,《江南景色》被莫斯科博物馆收藏。34岁的他开始走向世界。1940年至1943年他潜心于敦煌壁画的临摹,随后在兰州、成都、重庆等地办展,轰动了整个文化界。1949年底赴印度大吉林大学讲学,从此云游西方各国,先后在印度、美国、法国、巴西、阿根廷等国留居,并举办个人展览,成为“世界第一大画家”。1978年后定居台湾,完成《长江万里图》、《庐山图》等宏伟巨制后于1983年4月2日逝世于台北荣民总医院。
二
中国的山水画在清代基本上为“四王吴恽”所把持,其间虽有石涛,八大等“遗民派”的冲击,但影响甚微,“家家一峰,人人大痴”的四王遗风一直左右着清代整个山水画坛,以至使山水画日渐衰微。张大千将毕生精力花在传统中国画的继承和发扬上,清初“遗民派”的画风亦因他的推崇而重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同时张大千在继承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中西合璧,开创了泼彩山水画,在山水画的表现方法上作出了重要的开拓,为中国画的创新做出了不可磨没的贡献。
纵观其艺术人生,基本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二三十年代,师古人,广取博收;师造化,艺术实践,奠定基础阶段。 张大千主张学画从临摹入手。学古是为了创新。他从未纠缠于“传统派”与“革新派”的争论之中,一心只在传统绘画的领域中临习探索。他画人物从山水的点景到唐寅的化妆,进而仿赵孟頫的《九歌》,李公麟的《七贤》,追寻人物画的远源取为己用。他的几笔游鱼和折枝海棠又回到八大的写意和新罗的没骨,尤其在山水画的发展中,从学石涛,效八大山人入手,并由此旁及石溪、渐江进而研究沈周、唐寅,摹仿王蒙,远追董源、巨然。
从1927年开始,他由师古人转入了师造化,开始向生活学习,将自己从古人那儿学来的真谛开始运用于生活当中,他向古人穷追的目的是探寻古人师造化的奥秘。他和石涛一样,师古而不泥古,“搜尽奇峰打草稿”,领略造化真谛,“集传统精英和生活灵秀于一炉”。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时代气息。张大千最终以他极其深厚的功底和卓越的才能,在山水画坛上树起了同代人难以逾越的标杆,从而赢得了“南张北溥”称誉。 四十年代,张大千的绘画风格明显的发生了转变,这个转变的契机在于对敦煌壁画艺术的临摹研究。 在1940年至1943年间,张大千三次长途跋涉到敦煌,日以继夜地整理、研究、临摹古代壁画,尽情的吸取那稀世的养料。
“敦煌归后笔纵横”,画风大变,他的人物画一变清丽俊雅而为富丽堂皇、雍容健美,他的“荷花一绝”,则吸取了佛画莲台花瓣的优美造型与流利敦厚的线条,散发出石窟艺术的幽香。尤其是他的山水画,一变清新淡雅而为宏大幽深。喜用复笔重色,融积墨、破墨、积色为一炉,将墨彩与青绿结合起来,层峦叠嶂、丰厚浓重、金碧辉煌,以鲜明的个性在画坛上独树一帜,为以后的飞黄腾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十年代以后,张大千在周游世界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创立了具有时代气息的泼彩法。
从50年代起,张大千开始周游世界,开阔了眼界,吸取西方绘画的长处,在深厚的中国传统技法基础上大胆创新,把古人的泼墨法发展为墨彩合泼法。数十年的海外游荡生活,国际画坛的耳濡目染,更认定了中国画的特质,又致力将西画的长处融入中国画之中,将泼墨、泼彩、积色、撞色和撞水诸法并用,格调奔放、气韵生动、色彩明快、光怪陆离、变幻莫测,为中国山水画的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又添了新的一章。
张大千经过几十年的艺术探求与实践,形成了以“泼墨”、“泼彩”的表现形式为山水画写实的抒发,豪迈奔放的形体,苍茫浑雄的气度已绝过了一切依傍,开中国山水画以来所未有的格局,是令人惊绝的艺术创造。他的艺术生命是亲近自然,是借鉴,不断使他的造诣升腾幻化,滋养着他的艺术思想与创作,从而使他新兴的风貌卓然而立,一幅幅宏伟巨制震撼着世代画人。
1967年9月创作的《幽谷》,是综合运用“大泼墨”,“大泼彩”的代表作品。这是一件巨幅山水,高207厘米,阔117厘米,纸本。粗看,它象是一幅现代抽象画,大块的颜色,大块的墨彩参差渗化,斑驳陆离,似满纸烟云,又似回光倒影,迷离恍惚,神奇瑰丽,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仔细看,它是一个幽深的山谷,山岩上云气蒸腾,山岩下一潭清水,水中乱石苔封,杂草丛生,一束阳光从顶上倾泻而下,透过运气,产生微妙而丰富的色彩变化,其上为乳白色中融入淡青,岩石的苔点隐约可见;其中渐变为淡紫、青紫、赭绿,反复运用撞水法,形成斑驳水痕,绮丽多姿;其下为阳光射入水中,照亮一小块明净的水面。在阳光照射不倒的潭水中,山岩、草木的倒影若明若暗,扑朔迷离,深不可测。整个作品形成一种幽深清冷,诡异神奇的迷人意境。这是运用中国传统技法表现光与色复杂变化的创举,它既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具有中国画特有的神韵,这是山水画表现方法上的重大开拓。
1968年,张大千完成了他历史性的画卷《长江万里图》。这是一幅高53.3厘米,长1996厘米的宏伟巨制。长江奔流于群山之间,时隐时现,湍急处惊涛拍岸,浪卷飞舟;平静处回光倒影,水天一色,江村城镇,舟辑桥梁点缀其间。全图开合得宜,疏密有致,墨色交融,气象万千,雄浑壮丽。这幅画在技法上以墨线为骨,皴擦点染,浑厚华滋;复施以泼墨泼彩,五光十色,瑰丽堂皇,把长江的气魄风采描绘得淋漓尽致,凝聚着画家的一片深情。
张大千先生师古而不泥古,坚持以造化为师,不断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尤其是他晚年的泼彩山水画使我国的古老艺术得以更新,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