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通过中英文中有关爱情的隐喻,来证明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更重要的是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化密不可分,对隐喻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与把握.
关键词:隐喻;隐喻概念;认知。
一.引言
我们最熟悉的事物往往是我们最不了解的。隐喻正是这个人们非常熟悉,然而两千年以来人们知而甚少的东现象。直到29世纪七十年代,,一批西方学者才发现,隐喻原来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隐喻(metaphor)一词最早源于希腊语。“meta”的含义相当于“across”(在汉语中是“穿越”、“跨越”的意思),而“-phor”则相当于“carry”(在汉语中是“携带”的含义)。顾名思义,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一事物理解和经历另一类事物(Lakoff & Johnson,1980)。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植根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他们曾经整理出大量语言实例来证明,隐语概念是构成语言的基础.借鉴两位学者的部分例子,本文分析比较了中英文中关于爱情的隐喻概念,借此说明隐喻是植根于语言,思维和中英文化的.
二.中英文中"爱情是旅程"的隐喻概念
隐喻概念是指人们思维和行为的方式,它在语言中如此普遍,以至于人们往往忽视了它的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我们的口头交际中平均每三句话中就有一个隐喻。在描述抽象物体时,隐喻思维尤其能够帮助人们化抽象为具体,中英文中有关于爱情的隐语就是这样的例子:
(1) We can't turn back now.
此例中,爱情被隐喻为旅程.爱人必须一起克服路途中的困难向目的地前进,否则他们便无法维系爱人关系.英语的这一表达强调的是两人一起奋斗的决心.汉语也有相识的表达:
(2)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十八春》张爱玲)
不同的是中文的这一表达暗示着说话人的无奈,尽管他们惋惜着逝去的爱情,但他们再也无法回到过去了.类似地将爱情隐喻为旅程的例子还有很多,如
(3) It's been a long, bump road.
(4) We're at a crossroad.
(5)We may have to go our separate ways.
(6)The relationship is of the track.
(7)情长路更长
(8)情路艰辛
(9)坠入爱河
(10)分道扬镳
两种语言都将爱情比拟为旅程,又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人类思维的共性.显然,中英文中爱情是旅程的相似的隐喻概念并非出自偶然.尽管中西语言有差异,但其思维的共性:人们在看待爱情时的相似视角使不同语言产生了相似隐喻表达方式。那么该如何解释这些隐喻表达运作的机制呢?根据布莱克的互动理论,隐喻意义是跨越于不同语义场的语义映射。对于这些例子来讲,爱情是目标领域(target domain),旅程是源领域(source domain),两大领域之间对应着一系列关系:首先,爱人被看作是一起旅行的旅行者,他们共同的生活目标则是他们旅行的目的地。他们的关系则是交通工具,载乘着他们前往目的地。期间路途常不平坦,时有岔路和困难的困扰。由此可见,爱情是旅程的隐喻是从源领域(旅程)到目标领域(爱情)的映射。在这一映射系统中,各中对应关系是很有逻辑条理:爱人对应旅行者;爱情对应旅行工具;爱人的共同目标对应旅行的目的地;爱情的挫折对应旅行中的困难。
┋三.中文有关爱情的特殊表达
由于文化和思维的差异,中文又有不同于英语的描述爱情的方式。古诗词中就有大量的例子:
(11)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白居易)
(12) 如鱼似水相知。(〈〈驻马听〉〉柳永)
这些例子印证了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模式,那就是我们传统哲学说讲求的对立统一前提下的和谐观。在中国人看来,大自然是一个由万物生灵,包括人在内的和谐家庭。在描述爱情这一美好情感时,人们不忘记联想起自然界天然一体的和谐美来。比翼鸟、连理枝、双飞燕、鱼和水都是和谐美的象征。这些例子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人世界观中的和谐观。除开这些明晰的爱情隐喻之外,汉语文学中不乏大量的暗含式隐喻表达:
(13)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诗四首》汉 苏武)
(14) 倒陪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成秦晋。(《西厢记》 元 王实甫)
(15) 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 宋弘传》)
这些表达皆源自于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结发"来自于中国古人的婚俗:人们在婚礼上讲新婚夫妇的头发绑在一起,祝福他们的婚姻能够长久。"秦晋之好"则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晋结盟修好的典故。"糟糠"源于宋弘的故事:汉湖阳公主相中有妇之夫宋弘为驸马,但他宁可杀头也不愿抛弃于自己共患难的结发妻子。这些例子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属于汉语言文化特有的,要了解其背后暗含的深刻寓意,读者必须先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由此说明,隐语概念既根植于语言、思维又根植于文化。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对同一事物可能有不同的隐喻方式及其表达。
四.结语
总而言之,以上例证从一定程度上证明,隐语是人类基本的认知现象,语言隐语是人类认知的工具和结果,它深植于人类语言、思维及文化中。中英文中有关于爱情的隐喻的相似点是基于人类思维的共性,其不同之处源于中国千百年来特有的文化和中国人民独特的思维方式。因此,对隐喻的理解必须与目的语的文化密不可分。
参考书目:
1、Lakoff,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赵艳芳,2000。〈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及形成过程〉,〈〈外国语〉〉,第1期。
3.李子光,1992,〈〈中外文学名作爱情描写鉴赏辞典〉〉,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4.袁林、沈同衡,1981,〈〈成语典故〉〉,辽宁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