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补充的是,在进入绘画语境的同时,也就找到了进入抽象概念的切入点。所谓抽象,也就是抽取对象事物中的部分共性元素(造型绘画元素当然都可以作为抽象元素)加以比较研究,找出规律,以便于进行进一步的推理创造。当绘画操作过程中可以对具体物象“内容”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我们即获取了凌驾于对象之上的造型自由。
建构新的画面次序,其实际结果是根据“对象”与作者的实际情况寻找到独立的个性化的画面次序,进而把握住关键的画面结构,实现多样化的观察描绘角度,当具有自身特色的观察方法得以建立并为大家所认同和接受后,即可完成“看山还是山”④的性质飞跃,这时的“山”已经不是山的原初视像,而是经由作者炼化的思想载体与能指法器。
注解与参考:
①观点分别参考自海德格尔、胡塞尔与索诸尔
②、④源自中国禅宗典故,宋代禅宗青原系祖师行思大师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③参见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作品《圣维克多山》(若干幅)、《大浴女》等等
参见作者拙作《关于色彩纯彩度的若干艺术逻辑性思考》、《色彩艳度分析以及色料对应的艺术逻辑性思考》[J],本刊,2008,8~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