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义利之辨上,荀子对利的重视主要是从对他对“义”的外在基础所作考察上体现出来,荀子认为“义”和“礼”一样产生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荀子以此作为“义”产生的前提,实际上即从历史起源的角度,肯定了道德的社会功利基础。从而使“义”不再仅仅根源于人的先天理性或良知,它首先表现为社会发展的历史产物。相对于孟子强调的“惟义所在”,荀子的视野已经开始由“义”的内在价值转向了其外在基础。 4结论本文在人学的视角下,对孔子、孟子、荀子思想做一番考察,勾画出他们思想演化的逻辑行程,展现出他们对人的问题思考的理论结晶。作为对后世中华文明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先秦儒家三位哲人,孔孟荀基本上奠定了后世哲人反思人的问题的成为一个问题,他们主要给人一个价值判断“人应该怎样?”这对他们来说才是最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1]吴兴华:《从诊释学透视中国古代哲学的价值》,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2]李翔海:《论现代新儒学的内在向度—寻求宗教精神、哲学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南开学报2001年第1期。
[3]陈瑛、林桂棒:《“人性”新探》,伦理学(人大复印资料)2002年第6期。
[4]商炜:《人性善恶片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