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河北省即将实施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随着新课标地实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发生革命性变革。我校从2007年开始推行新课标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从中摸索了一些学生学习的经验,现整理如下与广大读者朋友共飨。 认真做好课前预习 学生在上课之前一定要做到预习到位、胸有成竹,带着疑问到课堂,主要做法是: 先看每章节的题目和引言,了解本章节的主要内容,内容的国际、国内背景,寻找整体认知框架。 粗读全文,熟悉全文共有几个框题,主要内容是什么;弄清标题与框题之间的联系,找出自己看不懂的地方用重点符号标出。 对叙述详细的重点内容仔细阅读,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 归纳总结课上自己的学习目标,通过自己阅读分析不能解决的问题按自己的思路归纳整理好,作为课上自己的学习主要目标。 在课堂上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地位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重点,训练为主线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一名“观众”而是一名“演员”。学生通过向老师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同学学习和自身参与来获取知识与技能,因此在课上学生应做到:
第一、多看多听,抓住关键点
在课堂上学生要多看板书、看课件、看示范,听读、听讲、听答,从多听多看中进行对比,提炼别人的观点,与自己的预习情况比较找出不足。
第二、边看边听边思边记
学生在多看多听的基础上,理解体会老师的观点,进行信息的准确及时处理,与自己的思考探索相结合,边听边思边归纳整理,做好笔记,以补充自己预习时预习线索的不足。
第三、说、做、练有机结合
学生在课堂上看、听、思、记只是新课程要求的初步阶段,是一种被动接受的过程,还要敢于对别人的发言提出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积极参与课堂中的动手活动,从自身的亲历亲为中找出科学的结论,再通过反复的练习增加对新知识的理解度从而化懂为会。
第四、积极参与师生互动和生动互动
师生互动是一种讲授提问引导互动,这就要求学生紧扣问题回答老师的问题。回答时要有理有据,认真品味教师的观点,判断、分析、评价。选择经过认真思考仍不解的问题与老师交流。
生生互动是一种合作式互动,主要通过同伴、小组的交流,用集体的智慧提升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的发表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他人的观点。哪怕是错误的看法,也要及时准确的判断和评价,从各个角度分享别人的观点,取长补短,不断充实提升自己。对别人提出问题的反应、对各种观点的评价,要有客观、实事求是、冷静全面。认真在小组中承担各种角色,通过角色的转换掌握各方面技巧,懂得团结协作。
第五、认真做好课堂中的自主互动
自主互动是学生把各种信息整合内化的一种自身互动。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把从老师的讲解中,学生的互动中和书本中得到的信息进行整合,通过大脑初步分析进行记忆,通过有效训练,把记忆中的知识变为内化性的知识。
第六、做好课堂笔记
学生在课堂上要能随时随地把教师的重点解析和学生的互动经典、自身的心得体会及时补充到预习线索中。形成一种随时完善笔记的良好习惯。 认真进行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学生对学习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回想、概括、总结,找出每节课的学习收获、成功与进步、不足与缺憾。坚持经常对提高学生的内驱力帮助较大。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的策划者和实践者,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反思学习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