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灵魂的完美表现。音乐是心灵的语言。音乐是情感的代名词。真正感受音乐,你会发现,它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冬日里的一缕阳光,失意时的-把力量。。。。。。。。。。。。。。。。。。。。。。。。。。。。。。。。。。。
-、音乐的神奇功能
在音乐的环境中生活,其乐无穷,它不仅可使你得到美的享受,而且有益于身体健康。
血压偏高者,听两首小提琴协奏曲,可使血压下降10~20毫米水银柱。胃口不好,食欲不振时,饭前听10分钟的小夜曲,可以刺激你的食欲中枢,增进胃液分泌,促进胃肠蠕动,帮助食物消化。
自由体操运动员和花样滑冰运动员在表演时常用钢琴伴奏,钢琴的音调、旋律能使运动员的精神愉快、动作奔放、姿势更加优美。在田径场上,当长跑运动员你追我赶的时候,扩音器里总是响着雄壮激昂的进行曲,可使运动员们的大脑兴奋性增强,血糖升高,新陈代谢旺盛,呼吸心跳加快,肌肉的收缩力量增强。这是运动员在音乐的环境中比赛得到好成绩的优越条件。
好的音乐作品不仅能陶冶性情,更可高尚人的道德情操。国歌使万民情绪激昂,军歌使众军勇往直前,悼亡之歌令人悲伤流泪……。《梁祝》是中国古代凄美爱情的象征,它是由古筝、钢琴、小提琴等不同乐器演绎出《十八相送》、《化蝶》等精彩旋律的千古爱情悲剧,唯有细细品味才能读出其深刻忆蕴。
二战时期,美国在东南亚有一个野战医院,伤病员死亡率很高。一个医生弄来台留声机在病房里播放美国乡村音乐,伤病员-下安静下来,变得十分专注。更奇怪的是,伤病员伤口愈合快了,死亡率下降了,音乐治疗的奇迹在美军整个战地医院得到推广。
瑞典的医学研究者通过临床实践证明,让老年人听听自己年轻时候熟悉和喜爱的歌曲,听听自己结婚仪式上或恋爱时唱过的歌曲,会使老人回忆起青年时代以至童年时代的欢快往事,能推迟大脑的衰老,使他们精力更加旺盛。医学统计表明,交响乐队指挥者的寿命一般比常人长8~10岁,这不仅是他们在指挥演奏时锻炼了身体,更主要的是交响乐曲对他们身体起到了良好的刺激作用。
唱歌助减肥,也已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日本的福田医院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找来三位女性分别唱五首歌曲,其中三首音律柔和而婉转,在唱完之后测量她们体内的中性脂肪值,结果三人的中性脂肪值全部降低了,其中二人更降低了一半。专家表示,在唱歌的时候,人体所消耗的热量大约是平时工作的3~4倍。如果空腹唱歌,还可以消耗掉身体的多余脂肪。唱歌减肥的基本呼吸方法是腹式呼吸。
音乐胎教,已在许多国家运用。如澳大利亚堪培拉的产科大夫曾让35名孕妇,每天按时来医院欣赏音乐,胎儿出生后,个个体格健壮,10年后有27名儿童获音乐奖,4名儿童成为舞蹈演员,其他人成绩均为良好,无一人有不良行为。
要多给婴幼儿听音乐。请看我国已故青年钢琴家顾圣婴的一段佳话,“刚满周月的圣婴躺在摇篮里,妈妈在放唱片,小圣婴闭上眼睛安静地睡着了。可是当一曲终了,妈妈换唱片时,摇篮就不安起来,小圣婴睁开眼睛,左顾右盼,似乎在寻找什么。当乐曲重新响起来时,孩子又安静了。妈妈惊奇不已,把这一发现告诉家里人和亲友们,并-次次地‘表演’,屡试不爽。小圣婴心灵的窗子也就这样被音乐打开了。从此她就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顾圣婴刚满周月时,音乐就进入了她的生活。
生活中唯独音乐不可缺少,任何时刻都少不了音乐的陪伴。一段京韵味浓的《苏三起解》,-出意大利的《茶花女》,一席卡拉扬指挥的《莫扎特G大调协奏曲》……若你合上双眼,便能在五线谱上跳舞,跟着音符欢唱,永远不知疲惫地听着,想着,哼着。这便是音乐,没有国界,不分贵贱,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二、唱歌促进健康的生理机理
为什么唱歌能给人带来健康呢?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类经附翼·律原》中指出,音乐中的“十二律之神物,可通天地而合神明”,即音乐可通过心理效应而起到养生康复之作用。唱歌,是通过膈肌的运动,将气吸入肺部,再有序地呼出,用气对声带进行冲击振动后,所产生的声音经过共鸣腔体(胸、喉、口、鼻、咽、头以及腹腔),在多个器官的参与下,科学合理地综合调节,来完成演唱。唱歌中呼吸量的大小、快慢,是根据歌曲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旋律、作品反映的情绪等不同的变化来进行调整,以达到协调统一。唱歌过程中字、腔、韵、辙不断变化,人体器官则会随之处于不同的状态。同时,发出的声音使人体器官产生不同的共鸣和共振。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音乐的速度、旋律、节奏可起到调节生命节律的作用,由于音乐能影响人的生理活动,特别是情绪活动,因此,人们能够用音乐来改善和调剂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功能,进而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
现代科学认为,音乐之所以能治病,在于人体是由许多有规律的振动系统构成的。大脑的电波运动、心脏搏动、肺的收缩、肠胃的蠕动和自律神经活动都有一定的节奏。当一定频率的音乐节奏与人体内部各器官的振动节奏相一致时,就能使躯体发生共振,产生心理快感。人的感受最适宜的节奏是每分钟70~90次,这正与心脏的频率相接近。
医学发现,人类50%~85%的疾病,如失眠、头痛、神经衰弱、肠胃溃疡、高血压、心脏病甚至癌症等多数都是由于盛怒或抑郁等情绪不良而引起的。反之,情绪愉快时有50%以上的疾病会得到好转,或者不治而愈。
中医提倡“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矣。”音波调理技术就是一种“按摩”心灵,平心气、祛暑热的好方法。研究发现,音乐是不同的七个音阶形成的组合,保持声波在35分贝左右有规律的振荡。由此产生的一种能量,传入人体后,使细胞发生和谐的同步共振,可对细胞产生一种微妙的“按摩”作用。音乐能调解人体的内部环境,促进内分泌系统释放出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增进新陈代谢。有研究表明,洗澡时大声唱歌可以促进身体释放内啡呔,减轻压力。音乐还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皮层下植物神经中枢产生相应运动,稳定情绪,消除紧张状态,协调全身各系统的功能,从而使人消除疲劳、充沛精力,并可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检测监测干预研究中心主任刘彩云指出,如果在夜间9~11点听一听轻音乐,可以提高免疫力,对身体好处良多。在轻松的状态下,免疫系统可以更好完善。音乐释放的贝塔波可以刺激脑垂体,对免疫系统的调节进行一定的促进和干预。夏威夷大学吴慎教授指出,古典音乐最能帮助免疫调节。古典音乐属于低音波音乐,可以让心情更加平和,让免疫系统的调节更好完成。吴教授建议,每天只要保持听半个小时以上,就有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