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文化研究 > 日语寒暄语所体现的日本社会文化特征
日语寒暄语所体现的日本社会文化特征
来源:互联网 qikanw | 张芳芳
【分  类】 文化研究
【关 键 词】 寒暄语  跨文化交际  文化内涵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五、日本人的寒暄语还表现出上下有别的特点。
在日本,人与人的寒暄的时候根据对方是长辈后是晚辈、是上级或是下级,针对不同的人际关系有意识的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这里所说的上下关系包括年龄的长幼,地位的高低等,这种意识是日本社会中长期以来形成的等级观念。例如,“おはよう”、“ありがとう”仅用于平辈或同级别人们之间,而对长辈或上司等该尊敬的人则要使用郑重的寒暄“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对别人的辛苦表示感谢的时候就也要根据对方的地位、身份、年龄等使用不同的寒暄语,如果自己一方在等方面高于对方的时候,就可以用“ご苦労”向对方寒暄致谢;但是,如果在年龄、地位等方面和对方平等或比对方低的时候,要用“お疲れさま”来寒暄。同样,在和别人道别的时候,“じゃあね”、“ではまた”“バイバイ”只用于关系亲密的或身份地位平等的人之间,而对不熟悉的人或上级、长辈等要用“失礼します”。同样,在和某人很久不见打招呼时用的寒暄语“お久しぶりですね”和“ご無沙汰しました”两者的区别使用也反映了日本社会的上下有别。
 
结语:
日语寒暄语表达方式非常丰富,而这背后也蕴含着日本社会独特的文化内涵,所以要想真正灵活准确地运用日语寒暄语就需要全面、深刻地了解其文化背景,这样才能避免由于文化的差异而导致的语言误用及理解偏差,才能实现与日本人的跨文化交际中的顺利交流。
 
参考文献:
[1]孙满绪:《日语和日本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
[2]王秀文:《日本语言、文化与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
[3]王秀文、中村万里、黄英兰:《日语语言与交际入门》,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吴鲁鄂、张杭萍《美丽的岛国日本》,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浅析日语寒暄语及其文化背景》,朱宪文,《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年第4期。
[6] 《浅析日语寒暄语的特征中所透视的日本文化》,施万里,《吉林教育》2008年第31期。
[7]《从日语寒暄语表达看日本文化》,刘峰,《考试周刊》2010年第50期。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中国自行车《中国自行车》
《中国自行车》杂志,于1987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1-1548/TS,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行家论坛...
佛学研究《佛学研究》
《佛学研究》杂志,于1992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3346/B,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图像与仪...
俄罗斯研究《俄罗斯研究》
《俄罗斯研究》杂志,于1982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1-1843/D,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苏联时期...
中国就业《中国就业》
《中国就业》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管、中国就业促进会主办。是政府劳动就业职能部门、各级劳动就业服务与培训机构、大中型企业劳动人事...
中国检察官《中国检察官》
《中国检察官》杂志,于199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5462/D,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个案公诉...
西北地质《西北地质》
《西北地质》杂志,于196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61-1149/P,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盆地研究、...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