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文化研究 > 身体锻炼的心理效应分析
身体锻炼的心理效应分析
来源:互联网 qikanw | 孙明鑫
【分  类】 文化研究
【关 键 词】 身体锻炼;效应;锻炼心理学;心理健康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2.2 身体锻炼与儿童的心理健康

  少年儿童正处于长身体的黄金阶段,除了补充必要的营养之外,还要多鼓励他们参加锻炼,身体锻炼不仅能够促进他们的发育,而且还能提高他们的自尊。想像一下,如果一个儿童在要求参加某项身体锻炼时被拒绝,他肯定会心里难过,自尊心受挫,从而产生自闭心理,不利于他的成长。

  2.3 身体锻炼的坚持性

  大多数儿童对新生事物充满了好奇,他们不会只局限于某个或某几个锻炼项目,因此会出现中途退出的现象,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种退出不代表他们不继续进行身体锻炼,而是他们的注意力转向别的身体活动中去了,这种现象受儿童的锻炼动机、年龄、性别、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影响。

  3 学生锻炼的心理效应

  3.1 参加锻炼的动机

  学校教育是一个人一生最系统全面的教育,这个时期学生的各方面发育都趋于成熟,他们会自主的选择自己所擅长的项目进行锻炼,动机水平也逐渐稳定下来,对于他们的研究相对容易。我国对学生时期的心理效应研究比较关注,大量的文献资料表明,身体锻炼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心理效应产生影响。

  1) 身体锻炼与认知水平

  研究表明,认知水平与身体锻炼有着某种规律似的联系,身体锻炼能激发一个人的潜能,能产生积极的情感,这些积极的情感可以减轻他们进行锻炼的焦虑、恐惧、自卑心理,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更好的投入到锻炼中来。

  2) 身体锻炼与应激

  随着知识数量的增多,知识难度的增强,无形中给了学生们极大的压力,他们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他们常常处于一种应激状态中,所谓应激是指个体对应激源或刺激所作出的反应,即个体认为所拥有的资源不能满足自身的需求,并对其健康产生威胁。只有从这种状态中解脱出来,他们才会全面发展。多进行身体锻炼可以使他们暂时从枯燥乏味的学习环境中解脱出来,活跃自己的思维,放松绷紧的神经,享受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消除疲劳,从而完善心理特征。

  3) 身体锻炼与人格品质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学生参加身体锻炼可以达到实现自我的一种心理满足,在这个过程中要克服很多困难,如果他们能坚持下来就可以使意志品质加强,自信心树立起来,更驱使他们继续进行身体锻炼。

  4) 身体锻炼与情绪

  学生的情绪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老师的批评、考试的失误、知识的复杂等等,一旦这种情绪产生后,会持续很长时间,严重影响学生的日常生活。而参加锻炼可以使这种不良情绪得到宣泄,使大脑充分放松,从这个情绪中解脱出来,从而维护心理健康。

  5) 身体锻炼与人际交往

  大多数锻炼活动都属于群体活动,需要人与人之间的配合来完成。多参加体育锻炼可以结识很多新朋友,扩大自己的交友面,使人际关系越来越融洽。

  4 中年人锻炼的心理效应

  4.1 锻炼的一个现状

  目前的研究说明处于这个时期的人进行身体锻炼的是最少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锻炼意识浅薄、工作压力大、家务事多、社会责任重等,这就使得他们根本没有时间来进行身体锻炼,身体各机能都明显降低,不能更好的为国家做贡献。

  4.2 参加锻炼的动机

  1) 兴趣的需要

  中年人在工作之余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锻炼项目,既锻炼了身体,又满足了一定的心理需要。可以从百忙中找到属于自身的乐趣。

  2) 审美的需要

  为了给自己的老板或同事留下好印象,中年人通过多参加身体锻炼,可以保持一个好的体型,使自信心大增,通过锻炼还能提高自尊水平,使其有了主观幸福感,体育锻炼也就容易坚持下来。

  3) 健康的需要

  繁琐的工作使中年人的身心不能很好的发展,几乎每天都在一种紧张状态中度过,再加上来自家庭的压力使他们的身体条件每况愈下,而进行身体锻炼可以改善这种现象,延缓衰老,增进健康。

  5 老年人锻炼的心理效应

  5.1 锻炼的动机

  人到老年后,无论是体力、脑力还是精力都明显下降,而且随着衰老的加剧,各种疾病也接踵而来。为了抵抗这些因素,他们会通过少负荷的运动量来缓解自己的衰老,这个时期的人们有大量的时间来进行锻炼,但由于身体机能的低下,应妥善的选择锻炼项目,还要注意安全,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延缓衰老。

  5.2 锻炼的注意事项

  锻炼要合理有效,选择适合自己身体条件的项目来活动,锻炼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还要持之以恒,最后最重要的也就是安全第一,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其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起到抗衰老的作用。

  6 结论

  综上所述,多进行身体锻炼不仅可以从生理上影响着人们,比如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还能从心理上作用于人们,可以改善人们的情绪、增强自我效能感,而且能够减轻或消除某些心理疾病,帮助个体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虽然我们还不能全面的理解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但可以肯定的是有规律的身体锻炼有助于心理健康,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鼓励人们参与有规律的身体锻炼,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毛志雄,付舒,高亚娟.锻炼心理学研究进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69-74

  [2]刘鎏,唐旭.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综述[J].安徽体育科技,2005,26(2):50-52

  [3]季浏,李林,汪晓赞.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8,14(1):37-41

  [4]马蔷,佟立君.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状况的相关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8(3):137-138

  [5]李曼.简述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7,1(7):77

  [6]曾庆贺,张然. 论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J].科教文汇,2007

  [7]司琦. 身体活动的行为科学理论综述[J].体育科学,2007,27(9):72-79

  [8]肖磊,林泰昌,陈作松.儿童身体锻炼的心理效应[J].福建体育科技,2003,22(4):20-22

  [9]任波.体育锻炼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模型的分析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5):644-646

  [10]李金平,徐德均,邓克维.体育锻炼对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影响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15):1505-1507

  [11]郭英梅,仇银霞,侯选莉.浅析中年人体育锻炼与其心理健康[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6,19(2):48-49

  [12]毛志雄,高亚娟.大众锻炼领域心理学研究的演进(一)[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0):32-37

  [13]武晓兰. 老年人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探讨[J]. 黄山学院学报,2008,10(5):121-124

  [14]范军.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27(6) :114-116

  [15]李响.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效应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8):132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中华乳腺病(电子版)《中华乳腺病(电子版)》
《中华乳腺病》杂志,于2007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9146/R,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论著、综...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宁波大学学》杂志,于198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3-1134/N,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研究简报...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是由河南省教育厅主管、商丘师范学院主办,《商丘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研究期刊,月刊;1985年创刊,1...
吉林蔬菜《吉林蔬菜》
《吉林蔬菜》杂志,于197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22-1215/S,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总结试验报...
中国治理评论《中国治理评论》
电话:010-52612339,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乙5号鸿儒大厦B座511室。 《中国治理评论》由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凯风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
涟钢科技与管理《涟钢科技与管理》
《涟钢科技与管理》(双月刊)由涟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主办。 《涟钢科技与管理》本刊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