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是一种娱乐,在听歌、唱歌的过程中,绝对是一个赏心悦目,开心的过程。人们在娱乐的过程中,通过歌声,拉近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音乐教育家斯科特认为:唱歌是一种精神上的锻炼,萎靡不振、无精打采的人是不能唱歌的。歌唱是完整音乐教育的基础活动,对一般人来说,可以从唱歌中得到愉快,是文化修养和情感素质的标志,而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发扬一个人的勇气和耐心。
唱歌,是一种审美的艺术,不管什么歌曲,都紧紧围绕着生活,围绕着我们的情感。在歌曲中,我们体会着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我们一定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观点。“这首歌真好听,”“我最喜欢唱这首歌了,”这其实就是一种审美取向的体现。久而久之,形成我们特定的审美思想。
歌曲内容所表现的范围,是很大的。除了体现一定的思想,情感,方针,政策等以外,还有许多生活、科学小知识。唱歌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知识的过程,比如一些儿歌里面的算术歌,英文歌,诗词歌等,在唱歌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所以说,唱歌又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合唱”这种演唱形式更好。因为合唱是集体活动,学生在集体活动中,配合意识以及平等观念就会逐渐确立,这对培养独生子女的集体主义精神是非常有利的。在合唱队里学习唱歌,回到班级就是骨干,就可以教同学唱歌,带动更多的人学唱歌。通过教歌,就可以增强自信心、培养责任感,锻炼工作能力。这不就是自身素质的锻炼和提高吗? 另外,有研究表明,唱歌能够开发人的智力,使人脑更聪明。
说了这么多唱歌的好处,那如何才能唱好歌呢?
要想唱好歌,最重要的是要有好的科学的发声方法。我们知道,人的嗓子,是我们和其他人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不仅仅是用于唱歌。人的嗓音各不相同,音色有好有坏,声音有明亮的,清脆的,沙哑的等等。但是,我们刚一出生的啼哭,听起来都是差不多的,都很清脆。为什么后来,有许多人嗓子出了问题,讲话费力,声音难听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遗传、病变等,还有就是不知道科学的用桑,科学的发声方法,不注意保护嗓子等造成的。因此我们每个人,要懂得保护自己的喉咙,不乱喊乱叫,同时,通过科学的锻炼,提高自己的发声质量,使声音更圆润,更甜美。这样,无论你讲话,朗读,做播音、主持人,都能很好的胜任,有更好的效果!
等到成年以后,大多数人已经没有精力再去学习科学的发声方法。要想让所有的人都能唱好歌,我认为从小就应该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那么这样的任务,就落在我们音乐教师的身上,。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音乐教学内容中,唱歌教学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音乐教师来说,如何在平时的唱歌课教学中,指导好学生,使学生唱好歌,在唱歌的道路上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下面介绍一下多年来我在唱歌教学中的一些点滴体会:
在小学低年级的唱歌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经常结合律动进行唱歌教学。但在目前的教学中,我听过很多音乐老师的音乐课,由于没能处理好动与唱的关系,而使得学生在边唱边动时,把唱的要求全丢掉了,只顾如何去律动。那么,如何处理动与唱的关系呢?如在表演唱《火车开了》的教学过程中,我在学唱这首歌时,先要求学生用轻声高位置,按照节奏读歌词,在唱歌的时候,多用示范法,让学生尽量做到不喊唱。也许很多学生还是喊唱,但时间长了,老师一直指导学生这样去演唱,学生会养成一个好的演唱习惯的。然后我在律动中起“引领”作用,积级参与到学生中做火车头,“领”着学生边唱边律动。提示学生合着音乐、踏着节拍表演唱好歌。因为,律动是为唱歌服务的,律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演唱。
随着科学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进入了课堂,开阔了师生的视野,很多教学中的难点以及抽象问题,通过多媒体便迎刃而解,但同时也使我们许多音乐老师进入一个误区:上唱歌课时,以播放多媒体为主,让学生反复地聆听多媒体,跟着学唱歌曲,而自己却很少范唱。虽然多媒体有省时、直观的好处,但过分依赖会使音乐老师在无形中渐渐丢掉了唱歌基本功,严重影响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另外,范唱是唱歌教学中最好的教学方式之一,教师只有通过声情并茂的范唱,学生才能直观的看到老师正确唱歌时的姿势、表情、口型、如何吸气、呼气、如何运用气息,直观地听到正确的咬字吐字和声音等等 。
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毕竟只是人为的机械的操作,它无法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情感交流。而师生面对面的表演、唱歌缩短了老师与学生、演唱者与欣赏者的距离,使学生直接感受演唱者的声情并茂,更能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记得一次我在听一位音乐教师的公开课《闪烁的小星》,初听时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学生被这美丽的夜空,一闪一闪的星星的音乐画面所关注。再听,复听,老师都是用多媒体,这时候就发现有学生说话,做动作,不耐烦的情绪表现出来了。就在这时有一位学生提出他的希望:“老师,您来唱一遍好吗”多美的要求,这位音乐老师很快反应过来,打开歌喉,美妙的歌声伴随着漂亮的动作,吸引学生们为她打起了拍子,课堂气氛十分融洽,每一个学生都陶醉在音乐的星空里。就因为她的表演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更能感觉音乐带来的感染力。
在唱歌教学中,适当的进行相关文化的拓展,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但如果在教学中,唱歌内容与拓展内容处理不当的话,会适得其反。如在教授《编花篮》时,我听了一个音乐老师的这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欣赏河南豫剧的唱腔特征,介绍河南人的生活习惯及风土人情等,等到歌曲教学时,却草草收场了。结果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歌曲演唱中学生并未从心里流出一种热情,奔放的情感,从而使歌曲听起来情感韵味表现不够。像这种音乐教学公开课,还真就听了不少,这也说明我们有些音乐老师没有调理好唱歌教学中唱歌内容与拓展内容的主次关系,教学重点偏离,喧宾夺主。我在唱歌教学中,就比较注意了这点:一,发挥歌曲相关文化的服务作用,并用在点子上,创设一个好的意境与氛围。二,用声情并茂的范唱,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歌曲的基本情感,韵味。当然了,为了加深对歌曲的整体印象,多听录音范唱也是非常必要的。三,引导学生通过对歌曲的反复演唱,感受、表现歌曲的情感,体会音乐的美。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分析测试学报》
《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编辑QQ
编辑联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