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古诗文的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总目标也要求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并首次对小学阶段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篇数作了明确的规定。学习古诗文,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提高理解古诗文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我们开设了以古诗文为主要内容的诵读活动,并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结合教学实践活动,浅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展各项活动,培养学习兴趣
(一)“晨读乐”。每天,我安排了“课前一诵”,利用晨读的时间朗诵,背诵,并挑选优秀学生到讲台上有感情地朗读、领读、背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广泛搜集诗文故事和诗人趣闻,通过班级故事会的形式,评选出“故事大王”,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对于表现出色背诵快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只要每天拿出5—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读背古诗,就会惊喜地发现学生的收获有多大。
(二)、“诗配画”。古诗词具有音美、意美、形美的特点,应该提倡学生根据诗意,为古诗配上图,展开合理的想象,以画来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这一活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了使自己推荐的作品能为大家所接受,他们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进图书室、跑书店、上网查找、收集有关资料,精心设计画面,有感情地朗诵......最后,在班内举行展评,并专门举办诗画展,被选入的学生其高兴程度可想而知。这一过程就是学生对诗文深刻体验、理解的过程,潜移默化中学生掀起了学诗的热潮。
(三)、“我是诵读小能手”。随着学生对古诗兴趣的不断提高,他们积累的古诗越来越多,这时我就在班内举行多种形式的古诗文背诵活动,如两人赛、小组赛、男女赛,也可进行限时背、轮换背、接力背等形式,激发学生的背诗积极性,丰富学生积累。每一学期,我还在班上举行“诵读小能手”比赛,评选出我们班背诵古诗数量最多的同学,并给予表彰奖励,一张小小的喜报,一本薄薄的练习本,多么的微不足道,却让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鼓励,背诵的积极性日趋提高。等下一次比赛,我还惊喜地发现,学生不仅背过了老师安排的诗篇,自己还主动的背过了其他的一些古诗,丰富了古诗的内容。
二、走进古诗,让学生入情入境
(一)、诗画结合,让学生感受古诗。古诗有很强的音乐美和节奏美,并且一般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比如王维的很多作品),根据这些特点,我在教学手段上采取相应的音画措施,力求达到入情入境的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学《凉州词》时,先播放两段有特色的乐曲(一段是旋律优美婉转的曲子、一段是高亢激昂的曲子),配以相应的画面,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积极积累相应意境的古诗。在《凉州词》的朗读指导环节,又配上一段比较悲苦的曲子进行朗读,这时朗读效果达到高潮。
(二)、朗读训练,感受古诗的意境美、节奏美。自从开展古诗文吟诵后,学生会读、会背很多古诗文,但是大部分学生都是在唱读,根本没有读出诗的情境、诗的味道来。如果是这样的话古诗文的吟诵教学还是不成功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只有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才能更有效的接受诗词的熏陶。因此,应充分利用班级文化阵地,营造吟诵诗文的氛围。将学生推荐的故事荟萃于黑板一角,定期更换黑板内容,每日利用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有感情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地读。学生读得有滋有味,声情并茂,不知不觉中,学生已投入古诗文学习的浓厚氛围中,其乐无穷。
那么在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我通过朗读体会诗的节奏、诗的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每位同学都在朗读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美,朗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三、演绎古诗,尝试创作
陶行知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做到了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在行动中产生思想与智慧。长时间的诗文诵读使学生的积累量不断增加,俗话说“熟读古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我在学生熟读、理解的基础上就让学生试着创造写诗,这样学生不光深刻地体会了古诗内涵,也表现出了求新、求异的创作精神。也正如新课标所说:“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习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因此,应当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收获。”
综上所述,古诗是中国最早的一种文学样式,作为一名教师,我有义务让“古老”的诗歌延续下去,我们读诗,写诗,用诗的甘露滋润学生的心田,让每一个学生都徜徉在诗海中,让他们的心智都沐浴在诗风中,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让学生从没有形、色、音的古诗中听到落叶的叹息、看到溪水欢快流淌,闻到野花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