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文化研究 > 论老子的领导智慧
论老子的领导智慧
来源:互联网 qikanw | 周黎岩
【分  类】 文化研究
【关 键 词】 思想家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所著《道德经》(即《老子》)一书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思想玄妙幽远,体现了很高的理论思维水平。《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和“君子南面之术”。它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领导学著作。书中蕴涵了深邃的领导智慧,为当代领导者的领导实践提供了积极的借鉴和参考。本文意在解读《道德经》中蕴涵的领导智慧。

  一、“为而弗争”的领导者品德

  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选拔干部和提拔干部上,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这无疑凸显了领导干部品德的重要性。中国自古就有重视一个人道德品质的优良传统,孔子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曾说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做人做官都讲究以德服人,注重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常言道,“天下本无主,有德者居之。”老子在《道德经》全篇贯穿着一个思想,就是领导者要注意“常修为政之德”,强调品德是官者的一面镜子。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认为,有道德的上善之人,具有水一样的秉性,善于利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心境像深渊那样清澄平静,交友像水那样亲密仁厚,言语像水那样诚信无欺。老子主张为官者要具有水一样深厚的德行,与世无争,“为而弗争”,有功德也不伸张,功高盖世更不居功自傲,永远保持一颗海纳百川的伟大胸襟和气魄。老子认为,品德是官者的一面镜子,为官者只有具备良好的人品,以德为本,才能受到众人的尊崇和拥护。而那些作奸犯科的无德之吏,只会遭到人们的唾弃! 三国英雄中,刘备之所以能偏安一隅,靠的就是“仁义布天下,恩德施四方”。刘备,姓刘名备,字玄德,被人尊称为“玄德公”,看来也是名副其实的。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携民渡江等历史事件都体现了刘备宽厚仁义的高尚人品,这也是刘备能赢得袁绍之母妹赏识和欢心的重要原因。老子认为,人最理想的有德状态是婴儿状态。老子说,“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婴儿无知无欲,是人一生中最纯真最无私的状态,也是人的一生中德行最高的状态。当今的领导干部,如果常常回望老子的智慧,领悟老子的思想,保持婴儿般的无私无欲状态,就能自觉做到拒腐防变,老实做人,干净做事,做一个党性纯洁,德高望重的领导者。

  二、淡泊名利的领导者修养

  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党的反腐倡廉建设。最近几年,党的一部分干部逐渐蜕变腐化,党员干部的丑闻频频见诸报端,腐败官员渐次浮出地表。如最近温州“杨跑跑”牵出的“戴包包”受贿案就颇受关注。这一桩桩贪污受贿案件警示我们,要在党内大兴反腐倡廉之风。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抓矛盾要抓主要矛盾,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关键。外在法律的严厉惩罚是监督党员干部做到廉洁自律的条件,但要从根源上杜绝这种腐败案件的出现,关键还是要从内部抓起,从领导干部自身抓起,促使领导干部自身具有拒绝权钱色诱惑的抵抗力。只有领导干部不被腐败思想占据头脑,有抵制权钱色诱惑的免疫力,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贪污腐败案件的出现。明朝初期,贪污腐败严重,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杜绝官员们的腐败退化,可谓殚精竭虑,经常和他们“促膝谈心”,苦口婆心地教导官员们要拒贪。朱元璋曾这样告诫文武百官,当官就是为了俸禄,俸禄就好比一口井里的水,吃完了一桶,又来了一桶,我现在给你们每个人挖了一口井,保证你们衣食无忧,如果你非觉得不够,跑到那河里、海里,那就是找淹死。为了惩治腐败分子,朱元璋不惜使用“剥皮实草”之刑,措施不谓不重,但腐败还是屡禁不止。原因何在?就是因为没让官员树立正确的名利观。如果我们回头观望《老子》,就能找到问题的突破口。《老子》就是一个思想库,老子其人就好比一个智囊。他镇定自若地告诉着世人为人做官方方面面的玄机。如果让领导干部多聆听老子的教诲,常常领悟老子的智慧,就会懂得要对名和利保持一颗平常心、知足心。老子说,“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老子认为,身在官场中的人,难免在名利祸福中起起伏伏,但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老子教导世人,要对名利懂得知足,要“不为名利祸福所牵制”,受宠与失宠都不要太在意,不要总是患得患失,要保持遇变不惊、临危不乱的风度。老子说,“知足者,富也”。懂得知足的人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托尔斯泰曾说过,“欲望越小,人生越幸福。”庄子也曾说,人就是两个欲望,一个是名,一个是利,如果懂得对这两种欲望保持平常心,那么人生就是幸福的。人是有着各种欲望的动物,有欲望是人的本性,而且人的欲望是无限膨胀的,因此自古就有“欲壑难填”之说。喜欢升官发财是人之常情,但官场风雨变幻、起起落落,只有看淡名利才能超脱,才能活出人生的境界。为官者如果不懂得对名和利要常怀知足之心,常怀平常之意,任由自己的欲望牢牢地把自己套住,牵制着向前走,那么最终必定会跌足万丈深渊之中。如果领导干部懂得回头去老子那里吸取智慧,保持一颗淡泊名利之心,就能做到“富贵不淫,贫贱不移”, 宠辱不惊,宁静致远。领导干部只有“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才能做到自身正、自身静、自身硬。

  三、韬光养晦的领导者艺术

  常言道,“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这些俗语警示着我们,做人不能太显山露水,不能好大喜功,要懂得韬光养晦的做人艺术。作为领导干部,更是如此,更应该懂得“韬光养晦掩锋芒”的领导艺术。老子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就告诉我们,人不怕不聪明,只怕太聪明,尤其怕卖弄聪明。我们要时刻保持谦卑低下的姿态,不能耀武扬威、居功自傲,要善于用“不争”的方式来获取更大的胜利。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其实老子的“不争”就是一种韬晦,是一种权谋,谋略。通俗的讲,也无非就是一个“装”字。国学大师张舜徽先生曾说,《老子》一书,无非就是一个“装”字。这个装字,领导者采用我们就称为“韬晦”,老百姓采用我们就称为“装蒜”。今天的领导干部,如果能领悟老子的“不争”的智慧,就能懂得“韬晦”的领导艺术。三国时期,乱世出英雄。聪明的人比比皆是,周瑜、诸葛亮、庞统、司马懿、曹操等等,这些人虽然聪明,但从来不显山露水,不居功自傲,都懂得“装傻示弱”的谋略。但唯有一个绝顶聪明的杨修喜欢卖弄聪明,他的聪明甚至略胜曹操一筹,但他的致命弱点就是不懂得“韬晦”的做人艺术,总是爱在众人面前卖弄自己的聪明,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被自己的“聪明”送上了断头台。说到底,杨修还不是真聪明,真聪明的人会懂得韬晦的做人智慧。只有表面糊涂,其实不糊涂的人才是真聪明,所以我们有“难得糊涂”的说法。老子认为,韬晦的策略还要懂得“示弱”的智慧。老子奉行“柔能克刚,弱能胜强”的原则。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性是“至柔”的,但却又是“至坚”的,它能水滴石穿,木锯绳断。老子主张做人不能太强势,不要总是显示出咄咄逼人的聪明和睿智,展现出自己高人一筹的地方。这种人表面上看起来是光彩的,但实质上却往往吃大亏。老子认为,做人做官都要有“示弱”的智慧,像水一样,“处众人之所恶”,隐藏自己的光芒,保持谦卑低下的状态,然后以出其不意的智慧后发制人,最终以“不争”的姿态赢得最大的胜利。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康颐《康颐》
《康颐》杂志,于201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3-1520/R,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作品、学校、生...
宜春医专学报《宜春医专学报》
《宜春医专学报》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双百方针”,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科基础理...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杂志,于1982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61-1045/J,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
孔学研究《孔学研究》
《孔学研究》创刊于2013年,由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主办。 《孔学研究》讲述了孔子学说受争议两千多年,莫衷一是,但人类在争议中不断进步;正因为对孔子学说有争议才有更...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中国现代神经疾病》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于200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2-1363/R,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临...
当代教研论丛《当代教研论丛》
《当代教研论丛》杂志,于201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23-1586/G4,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外语教...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