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简单来说,结构现实主义将安全作为国家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权力只是一种实现目标之手段而非目标本身;进攻性现实主义将安全和权力都作为国家的最终目标,权力既是实现目标之手段,又是国家所追求的目标。前者追求安全最大化,后者其实是在同时追求权力最大化和安全最大化。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权力最大化和安全最大化可否兼得?换句话说,是否存在这样的情况,国家追逐权力反而不利于国家的安全?事实上,这种情况确实是存在的,国际关系的历史实践表明,那些追求过度扩张的国家无不走向自我毁灭的结局。其实不管是沃尔兹还是米尔斯海默都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前者明确指出“权力只是可用的手段, 明智的政治家总是追求适度的权力”;后者在《大国政治的悲剧》中不断提到国家追逐权力必须考虑效益大于成本,换句话说就是扩张划不划算的问题,因此进攻性现实主义绝不是一味的扩张主义。关于这一点,最有力的证明是两人都是伊拉克战争的积极反对者,另外,米尔斯海默主张美国进行战略收缩,推行离岸平衡手战略。表面来看,这与其所倡导的进攻性现实主义相违背,其实这关系到一种国际政治理论能否预测外交政策的问题:由于进攻性现实主义也是在结构理论的框架范围内思考问题的,因此是脱胎于结构现实主义的,两者都抛开了国家内部的因素,而是单从无政府的国际体系这个逻辑起点开始考虑问题,进攻性现实主义得出了国家要实现权力最大化这个结论。再来看米尔斯海默为美国所设计的离岸平衡手战略,显然是考察了美国的综合实力以及国内状况所提出的,这就融入了单元层次的因素,那么与其进攻性现实主义有所违背也就无可厚非了。同时,这也证明了一点:“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一种国际政治的理论不足以、也不可能做出明确的外交政策的预测”,“而更多的情况下,国际结构压力与对外政策输出之间还需要通过国内因素来传导”。
三、结论及现实思考古典现实主义与新现实主义的首要区别在于理论前提,前者是在设定人性本恶的前提下演绎出理论的,后者是在承认无政府国际体系的前提下演绎出理论的。新现实主义内部在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这一理论前提下由于对国家偏好的不同理解,通过对国家目标的不同设定又可以区分为结构现实主义和进攻性现实主义,但是两者都是建立在国际结构的理论基础上的,因此进攻性现实主义是脱胎于结构现实主义的。
其次,古典现实主义与新现实主义的本质区别在于两者分析层次的差异和对自变量选择上的不同。前者主要是从单元层次分析问题的,其理论的主要自变量是个人和国内因素,在其理论中,单元层次的要素是不断变化着的;后者主要是从体系层次分析问题的,其理论的主要自变量是权力分布,在其理论中,单元属性是没有差异的。
最后,两者的相同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两者都是围绕着“权力”这个核心概念来构建理论的,两者都是以一种悲观的态度来看待国际政治现状的。总的来说,古典现实主义已经成为现实主义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新现实主义是在吸收古典现实主义的合理内核基础上形成的。新现实主义毋庸置疑是以结构现实主义为核心和基础的,不管是进攻性现实主义还是本文未提到的其他新现实主义流派都是对结构现实主义的继承和修正,这些修正是建立在对结构现实主义的不同理解的基础上的。
总的来说,古典现实主义通过分析各种国内因素对国家行为的影响,阐述了国际关系运行的人性基础;新现实主义通过强调无政府状态对国家行为的决定作用并通过开创国际关系研究的结构视角,证明了体系层次的要素才是国际关系运行的基础。辨析现实主义的各大流派,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不同类别的现实主义理论,对于我们更全面地看待国际问题并且更准确地预测国际形势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随着国际政治的发展,现实主义理论遇到了新的挑战。首先,冷战的和平结束并不符合现实主义的逻辑预测,美苏并未通过战争的形式来结束两极格局,而是以苏联阵营的和平演变及解体为最终结局;其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性问题不断凸显,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不断增强,甚至在某些领域有超越国家行为体之势,现实主义关于国家行为体核心地位的理论受到诸多诟病,现实主义者在强调国家行为体主导作用的同时,不得不认识到非国家行为体日益显著的作用;再次,随着国家间相互依赖的日益加深,国际社会制度化建设的逐渐完善,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间的衔接越来越紧密,互动越来越频繁,而新现实主义是在撇开国内因素的基础上单从国际层次的角度考虑问题的,在当前国际政治发展状况下其解释范围势必受到很大的局限;最后,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逐渐崛起,发展中国家的实力不断壮大,要求建立更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谋求自身的“国际权利”,在此基础上,国际法、国际组织和国际制度日益成为国际政治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国际社会呈现出对于权力的限制不断加强,限制权力扩张和维护正当权利逐渐成为国际体系的明显特征,现实主义以权力为基础的理论受到巨大挑战。总之,冷战后的国际政治现状使得现实主义特别是新现实主义的解释力受到普遍质疑。
那么,究竟怎样的理论是具有解释力的理论呢?“如果在它自身的解释框架内能够做到对现象的解释,那么它就是一个好的理论。如果把该理论本身不做解释的,因此也不能解释的现象作为责难该理论的理由,那么这就不是正确的批判”。国家关系历史发展过程中诸多实例都可以表明,现实主义在其设定的理论框架内是具有解释力的,因此它是一种“好的理论”。当然,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理论是不断发展的,但这并不是说可以通过简单地添加内容来对理论加以完善。因为“一个理论是一个合乎逻辑的、前后一贯的整体。如果某一既定理论无助于解释我们感兴趣的某一部分世界,那么我们就需要一个全新的理论,而非一个修修补补的陈旧理论”。因此,随着国际政治现实状况的不断变化,现实主义理论需要有新的突破性的变化,如何能把单元层次和体系层次的因素有机结合,如何能在两者之间架构桥梁,形成一种“双层次理论”,这是未来现实主义发展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 肯尼思·沃尔兹.《人、国家与战争》[M] (倪世雄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 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M](徐昕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 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M](王义桅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 保罗·肯尼迪. 《大国的兴衰》[M](陈景彪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