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潮已走进第七个年头,它是那样的迅急、势不可挡。它就象一股春风,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我有幸成为第一批与新教材共同成长的艺术老师。面对着新教材,面对着新理念,我尝试着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人、努力地探索方法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思索着,新世纪下的老师首要任务到底是什么?是探索教学方法?是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是转变自己的教师角色。几年来,我走过了茫然、疑虑、探索和反思。经过几年的摸索,我认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心里去。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妈妈带着五岁小宝宝逛商场。商场很热闹,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孩子却突然拽着妈妈的衣服,一个劲儿说害怕,哭闹着要回家。妈妈很奇怪,蹲下身来,想抱起孩子,就在这时,她突然发现使孩子害怕的东西了——腿,那一条条大人的腿不停地从孩子眼前晃过,孩子眼里全是腿,难怪他会那么不安。于是,妈妈连忙带着孩子回家。
如果这位妈妈不蹲下来,也许她永远也不知道孩子害怕什么;如果这位妈妈不蹲下来,她永远不会知道孩子眼里的世界和大人有着如此的不同。老师之于学生也是这样。一直以来,是习惯于以站着的姿势与学生交谈,俯下头去看学生,势必让学生昂起头看老师,这样师生之间的距离自然就产生了,形同于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代沟。有了这样的距离,教师就会觉得读不懂学生,学生往往也不能理解教师的火气是因何而起。所以很多时候,老师会感到学生的所作所为与我们的想象格格不入,于是我们埋怨、责怪学生。其实,距离的产生是因为我们离学生太远。“走近孩子,理解孩子,与孩子融为一体。让自己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读孩子,也许这样才能用更好的尺度去要求他们。 走进孩子,理解孩子。 有一次欣赏课时,我让学生欣赏一首合唱曲时,听完后,我问:“听完歌曲感受是什么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很欢快。”有的说:“很好听,很活泼。”这时有个学生说:“难听死了,乱乱的,象菜市场。”我听了,楞了一下。忍不住想笑,没错。这是他最真实、最淳朴的回答。我能肯定他的回答是错的吗?不能,二年级学生处在欣赏音乐的初级阶段,他们没学过轮唱。不懂声部的表现力。所以他认为难听。如果我马上反驳学生的回答,并指责学生不懂欣赏,那么,就会扼杀学生纯真的想象力,打破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再有一次的音乐课上,孩子们正在学习打击乐器。我每发完一种打击乐器时,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在那玩,突然一个学生叫了起来:“老师,老师,王杰把乐器打坏了。”我追问为啥弄坏,学生惊吓地说:“我想看看里面是不是沙子,所以掰了一下,它就破了。”我听了以后就对同学说:“王杰不是故意摔坏的,他是不小心的。”这时王杰的表情也放松下来了。顽皮、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以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就会觉得他们不可气,不可笑。走孩子进,理解孩子,才能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
二、走进孩子,体谅孩子。
我班上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 音乐课正进行着,教室里孩子们正在学唱《歌唱二小放牛郎》。突然,一贯以忘形著称的吴兵越举起了手,“怎么了?”我走近他轻轻地问道。只见他眉头紧锁,双手捂腹小声说:“我要上厕所!”我点点头,他匆匆去了。 大约三分钟后,当教室门口再次出现他的身影时,令我大惊:他两脚迈着有力的正步、侧身、腿抬得很高,双手在面前一前一后做握枪状,满脸严阵以待,目不转睛地盯着前方向教室里走来。他干吗呢?看来短短的三分钟,他的思想完全又进入了与音乐毫无关系的自我情景中。这突如其来的状况,我还没来得及做出恰当的反应,“啪、啪。”他有力的脚步声已惊动了所有的学生,唰——”齐齐的目光一起直逼他而去。他却依旧沉浸在自我的状态中继续走着。这时全班大笑起来。学生们齐齐的目光又一起投向我,面部表情丰富极了:有因忍笑涨红了脸的、有做着怪相等着搭台看好戏的、有睁着探询的目光在老师脸上找答案的,更多的是希望借此机会哗哗爆笑。我激烈地思考着:这孩子完全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了!他旁若无人的转过弯上位,终于放下了手中的“武器”,我看着他忍俊不禁。学生们见状,“哈哈哈”如山洪般终于爆发了似乎憋了很久的开怀大笑,其中有捧着肚子笑得喘不过气的,有前俯后仰的,有互相推拉着又讲不出话的,这时我说“吴兵越你想当王二小保护我们这些老乡吗?” 同学们再次哈哈大笑。他诧异地放下手中的“枪”,难为情地羞红了脸,迅疾转头躲开大家的视线,怯怯地看着老师,等候着一场暴风雨般的发落。我走近他:“表演得真投入,我们可是看了一场免费的表演咯!”“老师我错了!我……”“你演得非常好,”我边说边示意大家,“吴兵越同学太投入到歌曲中去了,把自己当成了王二小了。”
花朵是五彩斑斓的,孩子是五彩缤纷的.
吴兵越扰乱课堂的行为在大人看来完全是大逆不道之举,如果来一场暴风骤雨将是什么效果?课堂仍旧被影响,吴兵越原本愧疚的心理会立刻烟消云散,和老师拉开心距。我用孩子的眼光来理解他的行为,他是因为沉浸在自我玩乐的情景中才忘记了课堂的存在,丝毫没有捣乱课堂的主观。但如果我理解他的忘形,体谅他的后悔,和他个别交流,帮他认识问题,给他改错的机会,那结果完全会是另外一个样。只有走进孩子,才能理解他们,体谅他们的过错,与他们融为一体。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这样才能和他们一起快乐生长。
三、走进孩子,尊重孩子
在学习京剧的时候,我一直强调京剧是我国的国宝,是戏曲音乐中的一朵奇葩。并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京剧唱段《苏三起解》,听完后我满怀激情地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没想到全班鸦雀无声。这时,我激励同学说:“没关系,感觉什么,说什么。”只见一同学举手回答:“老师,想听真话吗”?我楞了一下。“当然,听真话。” “我一句唱词都没听清楚。”这时候班里象炸开的锅一样,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是啊,一点都不好听,老师,还不如听流行歌曲吧”!“一个字常得那么长,他唱不累,我听都累。”这样的答案和我预想的不一样。你们知道吗?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呀!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而流行歌曲是在上个世纪八直年代才兴起的,你们说,谁的历史更悠久呢?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许多京剧唱段久唱不衰,你们想一想,有哪一首流行歌曲能像京剧一样,可以传唱上面年呢?“但我们就是不喜欢。”我在心理哭笑起来,如果在继续和他们辩论下去,以他们现在的年龄特点,更会导致学生对京剧更大的厌烦。所以,我赶紧转换教学内容,让学生说说京剧有没有值得欣赏的地方,比如衣服、动作等。是啊,课堂教学要遵循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学生接触戏剧教少,理解少,要一下子让孩子接受,这本来就是件难事。走进孩子,尊重孩子,把尊重融进课堂,就要求师生互相尊重。教师要从心理上、人格上尊重学生,关注他们的个性和人格,促使其形成健康的个性、良好的行为方式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倾向,以及创新的精神。教师对孩子的尊重,也像阳光一样给孩子以成长的热能,孩子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学会尊重,学会做人而茁壮成长,走向成功。
《消防科学与技术》
《南方农业学报》
编辑QQ
编辑联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