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人文素养。教育如果不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培养出来的将是有智商没智慧、有文化没修养、有欲望没理想、有青春没热血的人,这是十分危险的!历史教材精选了一些洋溢着精神、心理和情感因素的历史资料,也是教师挖掘情感因素和人文因素的重要途径。教科书之外也有着十分丰富的提高学生素养的材料,关键在于如何挖掘、如何实施。
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中对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创伤,教材的历史纵横栏目提供了一组较为详尽的数据:有30多个国家大约15亿人口卷入这场战争,900多万人战死、2000万人受伤、350万人成为终身残疾等。此外我还特意给学生放映了影片《凡尔登绞肉机》和《索姆河战役》的片断,让他们从直观的惨烈场面感受战争的残酷无情。 但是,有些学生竟然在下面嘀咕:“二战的规模更大,死伤更多,一战不算什么!”、“我玩的游戏里发火箭的威力比一战时大多了!我能同时摧毁敌方二十辆坦克,多爽啊!”由于学生成长于和平年代,在他们的“经历”中战争成了游戏,人最有价值的生命成为游戏中可以任意摧毁的对象!这使很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难以真正落实。因此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重新设计:选七位男生扮演士兵,事先交待好角色要求。然后设置了三个场景:第一,大家欢送这七位男生去当兵,鼓励他们多立战功;第二,战争在持续,一位女生朗读前线的士兵(男生)寄回的书信,信中讲述战争的艰难与伤痛,并委托同学们代替自己看望家中的父母;第三,战争结束,七位男生只回来四位而其余阵亡,缺胳膊少腿的士兵(男生)一脸木然的看着鲜红刺眼的奖章。最后,请学生分组讨论各自的感受,交流对战争的认识。通过这一系列设计,让学生穿越时光的隧道置身于历史环境中,体验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让学生“亲历”了一战,深刻体验了它的“灾难”性结果,既生动又很好的完成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通过上述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真正达到“触一发而动全局”的效果;而且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潜能的开发,使学生获得一个开放的、丰满的、有血有肉的历史知识,并从中获得历史感悟。
主要参考文献:
1、《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高等教育出版社);
2、初高中学科《历史课程标准》(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
3、《新课程的教学实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高等教育出版社);
4、《智育心理学》 皮连生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