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有幸进入中国美院从事雕塑系教学辅助工作,而今已近四十载。从技术角度看雕塑,一是雕,凿去多余的体积,取得完美的造型;二是塑,添加具黏性的物质,堆砌生动的形象。雕与塑是对加与减所表述的特征。无论具象、抽象,写实、观念与否,它的构成手段永远是数理关系。雕与塑的过程是节奏与韵律的体现 我专职于石质的雕刻,属于第一类。数年来在开展石刻的技法教学的同时,更从事于雕塑作品中石质加工部分。本篇笔者将雕刻创作中对材料的探索和心得整理成文,以便自身提高,并就教于各位师长与同行。
美术是工艺美术的根本,倘若一件工艺美术雕刻作品,没有稳固的专业知识和独树一帜的创作技能,作品会相对局限。除了重视美术的基础课程外,个人认为还应该加强实践的重要性。举例而言,石雕作品的创作除了必须具备创造思维,从实践角度来看,更应注重在石头的石质、石形、石纹、俏色等特定基础上进行构思。先秦的《考工记》中记载着大量手工艺设计思想、工艺规范及完备的生产管理制度等一些理论阐释,并记载 “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工艺美学观,其仍是现代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纵观全书,《考工记》阐述的设计思想和观念大致有三点:首先,顺应自然,天工与人工融为一体;其二,以人为中心的创作思想;最后,为社会功能服务的设计理念。作品在开凿之前,应经过反复推敲、审形度势,寻找合适的雕法, 让石头与艺术融为一体。这正是《考工记》核心观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一直贯彻“因料设计、因料施艺”的理念。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理论知识基础后,只能通过勤实践勤的创作才会真实领会雕刻技艺的关键所在。石雕艺术创作,企图通过作品的构造,渲染一定氛围,创造作者所思之意境,从而触动观者之情感,陶冶其性情,达到共鸣之境界。
就石雕技法教学过程中,从石料开方、选择工具、雕凿平面起步到打坯、凿坯、修光、磨光让学生通过操作掌握技能,这是教学任务与本质职责。当然掌握雕刻石材的技法只是一个手段,而不断追求提高我们刻制技法水平是为了更好发挥材料的质地美,力求作品能被赞许达到天地和谐之美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万物虽分身百亿,其实本是一体。”在早期古人欲将生活和艺术融合过程中,追求自然与人合二为一的理想境界。热爱,顺应,依附更深化自然材料与内容题材,从外在形势及内在体现自然融合。强调应尽可能创作出一些源于自然,展现自然,扩充自然的作品。艺术永恒的标准是是和谐,要能永葆厥美,更应新在其中,一个作品要让观者心旌为之回荡,感受到作品无尽地述说,这就是创作者的目的。
几年来的教学工作,需要亲身体会雕刻的艺术创作,才能掌握石刻技法,这恰为笔者欲进一步创作奠定基础。本着初试牛刀的想法,几年来我坚持实践于雕刻创作。另人欣喜的是,在提高自己操作技术的同时也提高本人的执教能力。以经验分享和课堂探讨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明确教学目的、内容、难点和重点。现阶段,我已投身于利用相同技法原理在木雕、陶器等方面开展相关教学研究。
谈起雕刻创作,鄙人是从零起步。更遗憾的,由于历史年代的关系,我未曾经过任何专日制培训,只是本着素日耳濡目染的些雕塑,用心去聆听新的声音,积累并吸收养分和精华。当然,这离不开众人的辅佐和帮助。我的作品《缚》、《无题》有幸参加了“2004年上海、广州城市雕塑邀请展”;《开天辟地》入选“2004年浙江省第十一届美术展”;《片段记事系列之一》参加了“2006年第八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值得一提的是,作品《缚》、《开天辟地》已被收入《2004年中国当代艺术》一书。
作品《叠》,材料花岗岩,材质较僵硬,展现出平和却不失轻快、松软而更现张弛的状态。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讲:夫应物必在象形,象形需传其骨气,骨气、象形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这种艺术的感悟的感觉,和今天的真正的艺术家所追求的天籁、神韵和简朴,应该是相通的。自然界中相互对立的形态,却在改作品《叠》上达到并存。本着我此文中已阐述的“源于自然,展现自然,扩充自然”的创作宗旨,试图借此《叠》来倾诉矛盾和谐之美。在事物复杂的存在状态中,我们把能促进事物发展、推动事物前进上升的联系状态视为和谐。而两个相互背驰的形态存在于同种物体上,相互联系、发展,这深刻揭示了联系发展却相互制约关系的哲学概念。不同质的事物间却存在联系让我们体会另一种不为广知的和谐之美。不同质抑或互斥的事物,在联系中却能不断促进,使整体处于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这即是我欲诉说的一种“扩展自然”,一种存在于矛盾中的和谐之美却一直被忽视。 “和实生物,同则不济”或者正如赫拉克利特所说:“相互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
《干果》是件木雕作品,或许灵感源自某次中东的旅行。干果的皱纹,曾见证过它多彩而饱满的生命。这是从未装扮过自己却已经苍老的水果,并未忘却那些令人伶爱的鲜美与风华正茂的过去。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却被定格于现在,一个最黯然的时刻。选择这样的造型,只本着对艺术创作的执著。干果的外在形状,与原木的本色浑然一体,交相辉映。无需更进一步修饰便已能散发出笔者本意中欲刻画的无奈和哀愁相互。请不要感到忧伤,人们惘然地会走入小巷思维,觉得这件悲壮的作品。事实上,这是成千万个新生命的诞生。干瘪的果皮中,包裹着更多求生的呼喊。只为等待春日时光和一寸方土。我们每个人在生命的旅途中,会不可抗拒地走向处于相似干果的境遇。记得!这也以为着重生。
本人的抽象作品,望在审美感受上,追求一种磅礴大气、简洁明快。希望我的作品,不给读者带来什么哲理上的负担,只是给大家送来一种视觉上的轻松与愉悦。我以为抽象作品,能给欣赏者的感受,只要呈现健康向上的审美形态就好。只是为了能陶冶人的心情,创意追求自然,技术力求精良,尽力即可。这样的理解,或许有些粗浅。
创作上简单的思绪,并不意味着就是创意的简单、贫乏。而为求构思时简约深厚的寓意,才能达以形式上的言简意赅。这是我之后将要力争努力的。所以在自然中寻找契机,在创作上寻求新异,在技术上寻找精益求精相信可以做出愈来愈接近理想中的作品。这不仅是种超越更是一种自我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