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 8 the color of the shoes 服饰品 地区 鞋帮 眼睛 鼻子 胡须 眉毛 嘴巴 耳朵 其它 虎头鞋例1 凤阳 大红色 黑色、白色 绿色 粉红色 粉红色 白色 淡蓝色、粉红色 虎头鞋例2 凤阳 红色碎花 黑色、白色 绿色 黄色 黄色 白色 深蓝色、粉红色 虎头鞋例3 德州 蓝黑色 粉红色、白色 黄色 蓝色与黄色杂线 白色、绿色 蓝色与黄色杂线 红色 黄色、粉红色 虎头鞋例4 泰安 绿色 黄色、红色 粉红色 粉红色 粉红色、绿色 粉红色、黄色 绿色 黄色、粉红色 3虎纹饰中色彩的文化特质
近代社会中,虎纹饰的色彩受到了当时恶劣的社会条件制约,人们在大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了物化的纹饰当中,使纹饰具有了那个时代的特质。现代社会中,人们继续延续了前人的服饰行为,将具有虎纹饰的服饰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多半是考虑到这类服饰造型较为可爱,色彩较为丰富,能够更加展现孩子天真活泼的一面。虎纹饰从近代社会沿用到现代社会,体现了民间服饰文化的延续性,此外,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作为服饰文化现象的一部分,虎纹饰也随之有了新的文化色彩。
3.1避邪辟佑的寓意
民间美术对吉祥色彩观念的崇尚而呈现的艳丽丰富的配色,显然更多地具有色彩观念的象征和寓意[2],人们采用红色作为虎纹饰的主体色,正体现了色彩的避邪辟佑的象征寓意,虎服饰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同时又具备观念上的满足感,据被采访的老人说,孩子在出生后穿的第一双鞋就是虎头鞋,意为一出生就非常勇敢,能够像小老虎一样的可爱、勇敢、聪明、健康。另外,在采访的过程中,当问及手工艺人“为什么要给孩子穿这种鞋”的时候,她们回答都是一致的,“老虎能够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用再去为孩子的夭折而担心了,原始的蒙昧观念演变成了“辟疫”的艺术手段。虎头帽、虎头鞋中,黑色、大红色的使用率是最高的,占88%,黄色、绿色等很少,占22%。通过采访了解到,大多采用黑色作为服饰底色的原因是,服饰底色用黑色,其它部位的服色以及装饰线的颜色比较好搭配;采用大红色作为服饰底色的原因,主要是红色在民间具备辟邪的特性所致,在民间人们普遍认为红色是可以避邪的颜色,在长辈看来,红色是能够抵挡一切邪恶的东西,这也充分说明了红色已经成了人们心中具有避邪辟佑寓意的保护色。
在近代及现代具有虎纹饰的服饰色彩中,红色的运用率是最高的,被赋予了感情色彩[3]。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民间具有服饰传承性的特征,现代服饰色彩是在经过对近代及以前的服饰色彩进行无意识的删减后而保留下来的,从服饰品本身来讲,人们将这些具有虎纹饰的服饰作为日常着装来用,主要在与服饰色彩离不开生活环境,它在环境中是一种与功利保持重要关系的观赏活动。并且服饰色彩的形态还受到地理和季节这样的自然环境以及政治、经济、科学、思想等社会环境的制约[4]。在当时面料与染料的缺乏决定了虎服饰要经过人工的加工后,即符合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满足人们寻求保护的心理,又能起到装饰服装使服装提高视觉效果的目的。而在现代社会,由于生存及生活条件都达到了一定水平,各种各样的高级时装、名牌童装的出现,使得人们已经不再拘泥于这些费时费力的手工服饰,但是作为一种承载着美好心理的载体,虎头帽及虎头鞋的形式存留下来,具有辟邪功能的红色也随之传承到现在。
3.2遵循动物的自然属性
自然属性,就是动物本身所具有的生理特征,在这里主要指的是民间艺人在进行构思与制作虎纹饰的时候遵循了动物天生的五官色彩和皮肤色彩。
眼睛的色彩范围是黑色、红色、白色,鼻子的色彩大都是黄色,胡须的色彩范围是黄色、粉红、蓝色,嘴巴的色彩范围是白色、粉红、大红色,耳朵则大多采用红色、黄色、白色。从五官的用色来看,民间艺人在进行创作与缝制的过程中,颜色的选用基本是遵循动物,即虎的天生形象的自然属性。民间配色口诀,色彩为软硬,大红、深绿、深蓝、黑叫“硬色”[5],淡色叫“软色”为淡灰和加粉的天蓝、粉红、粉绿、淡黄。在服饰底色为大红色的虎头帽中黄色40%、粉红色20%、蓝色20%、黑色10%、绿色10%。以黑色为底色的虎头帽中黄色60%、红色30%、黑色5%、银色5%、白色5%、绿色5%。民间配色口诀中提到“黑靠紫,臭狗屎。红靠黄,亮晃晃。粉青绿,人品细”。这恰好符合民间配色口诀中红靠黄,亮晃晃,粉青绿,人品细的配色方案。
3.3反映儒家思想对色彩的好恶
民间艺人在虎纹饰及其服饰进行色彩搭配时,所采用的色彩搭配的规则,同时反映了儒家思想对色彩的好恶,《论语•阳货》中孔子也曾提出“恶紫夺朱”、《礼记•玉藻》:“衣正色,裳间色”。以正色为贵,有正色相杂而生的间色为贱。所以虎纹饰及其服饰色彩多用高纯色。而且民间艺人在色彩搭配时,不是再现自然色彩,而是突破了色彩透视原理和时空观念。这种色彩观念与古老的统辖天地万物的阴阳五行相联。阴阳五行学说和趋吉避凶的世俗心理铸成古人的色彩观念,制约着华夏民族的色彩选择,也赋予民间美术色彩以多重表现功能和丰富的文化意蕴[6] 。“天有金木水火土,色有青红黑白黄”,民间称其五色为正色。黑质上涂以黄、红、绿的点缀,简明而醒目,浓艳而谐调,依据自然又超脱自然,这种健康朴素的色彩观,充满着热情和活力,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感染力。民间艺人在进行虎纹饰色彩搭配的时候,也注重了色彩明度与纯度的运用。服饰的色调大都是采用纯度较高的色彩,色彩纯度较高的服饰占服饰总体的99%,可见纯度较高的色彩在虎纹饰的服饰中运用率是较高的。
结论:
色彩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一个民族情感、经验和思想在色彩应用过程中的显现[7]。民间服饰中的色彩是人们在自然的生活当中积累来的, 参考文献:
[1]吴卫刚.《服装美学》[M].2版,上海: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65.
Wu Weigang. Clothing Aesthetics[M].Shanhai; China Textile Press, 2004:65. [2]陆岚.“民间蓝印花布的色彩观”[J]. 北京:《装饰》,2005,(9).
Lu Lan. the views of color in Buleprint cloth.Beijing:Decoration,2005,(9). [3]黄元庆.《服装色彩学》[M].3版,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29.
Huang Yuanqing. Clothing chromatics[M].Beijing: China Textile Press,2006:29. [4]王婧昕.服饰色彩与环境的关系.徐州:《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07): 55-58.
Wang wingXin ,Relation between Dress Color and Environment[J].Xuzhou: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6,(07): 55-58. [5] 张道一. 《中国民间美术辞典》[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27.
Zhang Daoyi. Dictionary of Chinese folk art[M]. Nanjing:Jiangsu and art press,2001:27. [6]冯 东,陈俐燕,李 丹.“民间美术色彩的表现功能与文化意义”[J].郑州:《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