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目前,我国文化竞争力依然较弱,主要体现在文化贸易特别是文化内容产品和版权交易方面依然存在比较大的逆差,特别是在文化影响力较大的品牌内容产品方面如畅销书、电影大片、重大体育赛事等方面的逆差更加突出。我国2000年时25至64岁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97年,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如1998年美国25至64岁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就达12.7年、日本为12.3年、英国为11.9年、德国为13.5年。经过努力,到2020年,我国未来人口平均受教育的年限有可能达到10至11年,但也只是高中水平。统计表明,25至64岁劳动力的从业人口中,我国75%是初中和小学水平,而美国86%的人是高中和高中以上水平。外国人用中国文化之石攻中国市场之玉屡见不鲜。美国用包含大量中国元素的《功夫熊猫》迅速占领我们的动漫阵地。《大长今》更是毕恭毕敬地通体包裹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视当时的“大明”文化为圣谕。韩国人用中国传统文化包裹的现代韩国媒体产品长驱直入挺进中国家庭。对此,韩国媒体洋洋得意而又极富深意地说:“以中国文化开拓中国市场”。
三、明确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自身经济安全必不可少的精神武器。现代科技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给发展中国家以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当前经济全球化基本上是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的“游戏规则”主要是由它们制定的,这使发展中国家面临不平等竞争的极大压力。冷战结束以后,国外敌对势力把中国当作意识形态的主要对手,加紧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以实现西化、分化我国的政治图谋。因此,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显得更加重要。
文化安全属于非传统安全的范畴,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文化立法权、文化管理权、文化制度和意识形态的选择权、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独立自主权等。文化安全是国家稳定发展的精神前提,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越来越成为各国相互关系的重要内容,文化的碰撞和矛盾也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和国际冲突的一个方面。由于文化因素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影响既是深层次的、潜移默化的,又是长远的、深刻的,所以保护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安全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2年的《人类发展报告》中,首次把文化安全列为人类社会应该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
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介进行外文化渗透与扩张,是以美国为首的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一贯做法。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的这种文化渗透更为变本加厉,目前西方国家正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报纸等一切手段对发展中国家实施全方位的文化渗透,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其政治理论、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最为突出的是,他们利用互联网大肆进行文化入侵。互联网开放、共享、多向和交叉的特点,导致各国政府在文化意识形态领域对国民的控制力趋于下降。美国近年凭借在自身在网络技术上的优势,将控制世界文化资源作为其建立全球霸权的重要一环。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手中,他们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的这一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征服和控制世界的目的。”
四、如何提升“文化竞争力?”
提升文化竞争力,需要用正确的文化发展战略培育文化创新能力。文化创新能力同其它领域的创新相比更具有特殊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文化产品竞争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文化创新力的强弱。可持续的文化创新能力,是文化竞争力的不竭源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战略的本质,就在于可持续地提高文化竞争力。提高文化竞争力的文化发展战略,通常是指国家层面上的文化发展战略。为了鼓励、支持和引导文化创新,文化发展战略必须为文化的可持续创新提供广阔的空间、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保障、提供宽松的社会舆论环境和氛围、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条件、提供足够的激励和动力。可以说,提高文化竞争力的文化发展战略,就是以提升文化整体形象的竞争力为根本目的,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为直接目的,以提升企业和品牌竞争力为媒介和手段的战略。
提升文化竞争力必须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我国是一个文化资源丰富的大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文化要走向世界,提高国际影响力,就须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使我国由文化资源大国变为文化产业大国。
提升文化竞争力应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文化产业的兴起,把科技、市场和文化结合在一起,赋予文化新的发展形态。文化产业的竞争越来越多的表现为科技实力竞争。
提升文化竞争力最关键的是高素质的人才。无论是推动文化创新,还是应用高新技术发展文化产业,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关键在于构筑文化产业的人才高地,培养和引进一批政治素质过硬,熟悉文化业务,了解文化特点,掌握文化经营之道,通晓国际文化行情和规则,富有创造力的复合型人才。
提升文化竞争力还应寻求消费者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在一定意义上,文化竞争力就是发现消费者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并寻求其喜爱的方式满足这种需求的能力,是用文化的民族特色为包括文化产品在内的各种产品赋予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的能力。离开对消费者心理及其需求的理解和把握,离开独特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提升文化竞争力就是一句空话。
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作为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日益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无论就提高经济实力、国防实力还是增强民族凝聚力而言,教育都居于基础性的地位。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
2/2 首页 上一页 1 2